|
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yang) 學校第三期學員重慶實踐鍛煉活動簡報之三
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長 ——記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yang) 學校學員重慶“三進三同”活動
新的一天在清脆的鳥鳴聲中開始。來自同濟大學的施衛國6點鍾就起了床,卻發現老鄉(xiang) 們(men) 早已開始幹活,便趕緊幫著生火做飯,掏灰挑水……幾天前,從(cong) 小在城市長大的施衛國來到重慶農(nong) 村,開始了一種從(cong) 未有過的生活體(ti) 驗。
施衛國的經曆並非個(ge) 別。連日來,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yang) 學校第三期學員們(men) 都在經曆著這種生活環境的改變。
了解國情民情、體(ti) 驗基層生活、密切與(yu) 基層和群眾(zhong) 的聯係、增強曆史使命感和社會(hui) 責任感是大學生骨幹培養(yang) 的重要目標。7月25日至8月1日,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yang) 學校第三期學員深入重慶市南川區8個(ge) 鄉(xiang) 鎮的40餘(yu) 個(ge) 村莊128家農(nong) 戶,開展了進基層、進村子、進農(nong) 戶,與(yu) 農(nong) 民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進三同”活動。學員們(men) 在農(nong) 家院壩、田間地頭,從(cong) 簡單生火做飯、洗碗刷鍋、掃地清潔做起,到冒著炎炎酷暑、熱情高漲地參與(yu) 割草喂牛、上山砍柴、田間除草、鬆土修路等生產(chan) 生活勞動。同時,學員們(men) 還帶著“聯係一所學校、結對一個(ge) 留守兒(er) 童、開展一次慰問活動、寫(xie) 一份調研報告、提交一個(ge) 建議”的“五個(ge) 一”任務在鄉(xiang) 村廣泛開展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狀況、農(nong) 村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農(nong) 戶萬(wan) 元增收等專(zhuan) 題社會(hui) 調查,開展了支教、慰問“空巢老人”等誌願服務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學員們(men) 共走訪農(nong) 戶826戶,完成專(zhuan) 題調查報告26份,提交鎮、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建議報告124份,撰寫(xie) 鄉(xiang) 村日記和心得體(ti) 會(hui) 316份。此外,學員們(men) 重點開展了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活動,給196名留守兒(er) 童當了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為(wei) 留守兒(er) 童捐款近4萬(wan) 元,建立留守兒(er) 童成長服務基地2個(ge) ,承諾“每個(ge) 月一封信、工作以後每人從(cong) 工資收入中提出100到200元資助各自聯係的留守兒(er) 童,並且一定要連續堅持10年。”
對於(yu) 多數在城市長大的學員而言,在農(nong) 田裏看到的每一樣東(dong) 西都是新奇的;而從(cong) 未幹過農(nong) 活的他們(men) 也真切體(ti) 會(hui) 到了“汗滴禾下土”的不易。貴州財經大學的劉澤林在玉米地裏埋頭割草,並把割好的草放在背簍裏運走,半小時內(nei) 往返幾趟,不覺汗水已浸透T恤衫。在當天的日記中,他寫(xie) 道:“隻有自己真正在烈日炎炎下下農(nong) 田幹農(nong) 活,才能如此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農(nong) 民的艱辛,無論何時何地,我們(men) 都不能忘記為(wei) 我們(men) 提供衣食之本的農(nong) 民的默默耕耘。”
傍晚,學員們(men) 常常同老鄉(xiang) 在院壩中擺起“龍門陣”。大家圍坐在一起,從(cong) 今年的收成聊到村裏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從(cong) 孩子的文化教育聊到農(nong) 民的醫療衛生保障,從(cong) 近年來家裏的收入聊到國家的支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通過交流,學員們(men) 了解了農(nong) 民最真實的想法、農(nong) 村最真切的生活狀況,感受到了農(nong) 村的巨大變化。
在對農(nong) 村土地流轉、農(nong) 村教育、農(nong) 民醫療衛生保障、留守兒(er) 童問題等專(zhuan) 題進行深入調研的同時,學員們(men) 也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村存在的問題積極出謀劃策。北京化工大學博士肖勇從(cong) 專(zhuan) 業(ye) 出發,提出金禾村沼氣集中開發新思路,得到老百姓認可;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吳撼地博士對新農(nong) 村建設提出的建議受到了當地領導的重視。
浙江大學學生會(hui) 主席褚涵文說:“短短幾天,我們(men) 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結合農(nong) 村實際,我們(men) 對以前在書(shu) 本上、報紙上看到的名詞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確,不了解農(nong) 村就不了解國情,大學生要到農(nong) 村去上好這不可或缺的一課。”吉林大學學生會(hui) 主席張天譯表示,從(cong) 老鄉(xiang) 叔叔的身上,我懂得了奮鬥的意義(yi) 。作為(wei) 一名青年學生,我們(men) 有責任為(wei) 這些老百姓奮鬥,為(wei) 國家更好地發展奮鬥,為(wei) 自己的理想信念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