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an) 於(yu) 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訂單式”技能培訓 項目推進情況的通報
6月份以來,在各地團組織與(yu) 各地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行業(ye) 協會(hui) 、用人企業(ye) 、培訓機構等單位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下,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訂單式”技能培訓項目深入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團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在了解各地工作情況的基礎上,結合7月份“訂單式”技能培訓項目月報數據,分析梳理了近期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訂單式”技能培訓項目的運行情況。現將有關(guan) 情況通報如下:
一、基本數據
截止8月10日,各地共有37424人青年農(nong) 民工報名,其中通過團組織發動方式報名的33301人,通過社會(hui) 化發動方式報名的4123人。在報名青年農(nong) 民工中,已簽訂用工意向協議人數31720人,已培訓人數30922人,已上崗就業(ye) 26894人,爭(zheng) 取到培訓經費補貼2006320元。
二、各地實施情況
1.河北、內(nei) 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江西、山東(dong) 、河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市)團組織高度重視“訂單式”技能培訓工作,積極和勞動部門、用人企業(ye) 進行溝通對接,培訓工作進展比較順利,效果比較明顯。
以上地區的“訂單式”培訓工作呈現以下三個(ge) 特點:一是銜接好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培訓”和“用工”兩(liang) 個(ge) 環節,積極溝通協調,實現無縫對接。二是立足青年農(nong) 民工實際,找準切入點,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積極整合社會(hui) 資源,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
2.北京、天津、江蘇、安徽、湖北、海南、貴州、西藏、甘肅等省(區、市)的團組織與(yu) 當地勞動部門、用人企業(ye) 進行了溝通,結合實際製定了具體(ti) 實施方案,但培訓工作進展比較緩慢。
據了解,以上地區“訂單式”培訓工作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溝通對接不夠通暢,影響了工作進展。二是推進中遇到一些具體(ti) 問題,如勞動部門配合程度不一、用工崗位調整等。三是部分地區團組織因主項工作較多,工作人手和精力有限,對“訂單式”技能培訓沒有大力推動。
3.山西、福建、廣東(dong) 、雲(yun) 南等四省的培訓工作尚未正式展開,也沒有任何信息上報。
三、存在問題
1.工作態度層麵。部分省份對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訂單式”技能培訓工作不夠重視,工作努力程度、推動力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省份把此項工作看作一個(ge) 較為(wei) 複雜的新項目,沒有探索出相對成熟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少數省份因受工作擺布、人員力量、資源條件等影響,在推進工作中遇到一些具體(ti) 問題。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各地“訂單式”培訓工作進展很不平衡。
2.組織渠道層麵。目前,“訂單式”技能培訓發動組織青年的方式主要是組織化動員和社會(hui) 化動員兩(liang) 種。從(cong) 各地反映情況來看,團組織如何能有效地找到和組織青年是最為(wei) 突出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遍缺乏有效組織青年的手段和路徑。
3.培訓鏈條銜接層麵。由於(yu) “訂單式”技能培訓要求從(cong) 報名到上崗就業(ye) ,都要實現無縫對接,才能實現培訓目標。這一過程涉及團組織、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用人企業(ye) 、培訓機構等多個(ge) 環節,哪個(ge) 環節出現問題,培訓工作都會(hui) 受到影響。從(cong) 各地反映情況看,團組織與(yu)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用工企業(ye) 的銜接需要加強。
四、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1.強化首批“訂單式”培訓項目的落實。加強與(yu)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的溝通協調,進一步推動地方聯合下發相關(guan) 文件,健全團組織與(yu)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的協調推進機製。同時加強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的溝通,保證用工需求的真實性、有效性,探索建立團組織與(yu) 行業(ye) 協會(hui) 、用工企業(ye) 的信息交流機製,解決(jue) 部分團組織在對接中存在的問題。
2.加大對培訓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力度。進一步規範“訂單式”技能培訓工作流程,細化操作辦法,加強對地方培訓工作的指導。深入挖掘各地培訓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經驗做法,做好示範項目的總結和推廣,加大宣傳(chuan) 力度,以對其他地區起到激勵和示範作用。建立月報製度,每季度末通報各地進展情況,同時對培訓工作進展緩慢的地區加大推動和督查力度。
3.推動培訓工作與(yu) 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著力推進培訓機構的團建工作,爭(zheng) 取將團組織的“烙印”貫穿於(yu) 培訓工作的始終。推動在具備建團條件的培訓機構中建立團組織,探索在受訓時間較長的培訓班中建立臨(lin) 時團支部。同時采取聯建、共建等方式,探索在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中建立團組織。
4.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訓模式。研究政府其他部門、社會(hui) 機構及商業(ye) 模式的訂單式培訓,深入分析相關(guan) 利益格局,總結提煉團組織開展訂單式培訓的有效路徑。特別是按照普遍性的原則要求,進一步提煉組織青年的有效路徑,擴大對進城青年農(nong) 民工的工作覆蓋。進一步加強與(yu) 行業(ye) 協會(hui) 、企業(ye) 以及社會(hui) 力量的合作,探索尋求更多的合作共贏點,進一步整合和擴大培訓資源。研究訂單式培訓項目拓展及模式向下複製,動員全團力量聯絡及開展,形成百花齊放格局,既有國家層麵,又有地方特色層麵的“訂單式”培訓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