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好新家園”
--全國百所高校學生記者四川地震災區行活動成功舉(ju) 行
為(wei) 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進一步弘揚偉(wei) 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引導青年學生通過自己的實地觀察,全麵了解災區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進行災後重建的生動曆程和巨大成就,不斷增強對黨(dang) 領導下的社會(hui) 主義(yi) 體(ti) 製的認同,堅定理想信念,4月14日-17日,團中央學校部、四川團省委、四川省重建辦、四川省教育廳與(yu) 中青報高校傳(chuan) 媒聯盟共同組織開展了以“見證災後重建,弘揚時代精神”為(wei) 主題的“全國百所高校學生記者四川地震災區行”活動。
一、活動概況
4月初,經各地各高校推薦,團中央學校部和高校傳(chuan) 媒聯盟共選派了125名大學生記者參加了相關(guan) 活動。其中,文字記者59人、攝影記者57人、廣播記者9人、網絡媒體(ti) 10人。125名大學生記者分為(wei) 12個(ge) 小組,分別在青川、北川、汶川進行了實地采訪。
1.聆聽災後重建報告。4月14日晚,在成都金牛賓館俱樂(le) 部禮堂,四川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嚴(yan) 衛東(dong) 主任為(wei) 大學生記者作了四川災後重建報告。嚴(yan) 主任以翔實的數據和生動的事例,簡明清晰、聲情並茂地從(cong)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模空前、難度空前堪稱世界難題,重建進展順利、任務基本完成,重建過程尊重客觀規律、規劃科學、重建效果好,重建監管到位、重建安全陽光、工程質量優(you) 良,重建以人為(wei) 本、民生優(you) 先、百姓滿意,重建促發展、著眼發展抓重建、經濟持續增長,重建全國支援、展現人類創舉(ju) 、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優(you) 越,重建精神家園、傳(chuan) 承和發展巴蜀文化等八個(ge) 方麵分別介紹了三年重建過程中四川人民麵臨(lin) 的困難以及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援建單位的大力援助下和四川人民的艱苦努力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2.舉(ju) 行活動啟動儀(yi) 式。4月15日上午,“走進美好新家園”--全國百所高校學生記者四川地震災區行活動啟動儀(yi) 式在金牛賓館隆重舉(ju) 行。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書(shu) 記處書(shu) 記周長奎,四川省委常委、省總工會(hui) 主席李登菊、四川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王宇坤、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吳正德、四川省政府秘書(shu) 長於(yu) 偉(wei) 等出席啟動儀(yi) 式。啟動儀(yi) 式上,四川團省委書(shu) 記張彤介紹了本次災區行活動的籌備情況和主要安排;北京大學張克同學代表學生記者發言;團中央書(shu) 記處書(shu) 記周長奎在講話中指出,汶川特大地震三年的災後重建過程對青年學生來說是最生動的教材和最寶貴的財富,全國高校青年學生通過此次活動可以深入了解到四川地震災區從(cong) 曾經山河破碎到今日美好家園的曆程,了解到抗震救災的偉(wei) 大奇跡、恢複重建的偉(wei) 大奇跡和加快發展的偉(wei) 大奇跡,以地震災區的所見、所聞、所感,切身感受“共產(chan) 黨(dang) 好、社會(hui) 主義(yi) 好、改革開放好、偉(wei) 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四川省委常委、省總工會(hui) 主席李登菊在講話中希望學生記者們(men) 以“觀物”為(wei) 基礎,體(ti) 現地震之後災區在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麵的新發展、新突破,以“觀人”為(wei) 重點,實地感受廣大災區人民積極樂(le) 觀、感恩奮進的精神品質和災區黨(dang) 員幹部堅守崗位、服務群眾(zhong) 的良好風貌。此外,啟動儀(yi) 式現場加入“微博牆”展示和創建“汶川三周年”微博群等新穎形式,同學們(men) 將見聞和體(ti) 會(hui) 隨時形成文字或圖片、視頻等內(nei) 容在騰訊微博上進行展示,形成強大的集聚效應,引起了社會(hui) 各界和廣大青年學生的共鳴。啟動儀(yi) 式結束後,125名學生記者分赴汶川、北川、青川三個(ge) 極重災縣實地考察采訪。
3.在災區實地考察采訪。4月15日下午,學生記者分別在北川老縣城遺址、汶川漩口中學遺址和青川東(dong) 河口地震遺址公園舉(ju) 行了紀念儀(yi) 式。隨後的兩(liang) 天,北川組同學走訪了八一擂鼓中學、北川中學、吉娜羌寨、抗震紀念園、北川經濟開發區;汶川組同學走訪了水磨鎮、中灘堡大道、映秀大橋、西羌民族文化街;青川組同學走訪了三元壩村重建民居、竹園鎮智慧島教育園區、劍門關(guan) 災後重建項目。學生記者通過走訪學校、景區、地震遺址、農(nong) 房新居、新城新鎮,通過和普通群眾(zhong) 、創業(ye) 青年、學校師生、政府官員座談,用自己的筆和鏡頭真實記錄三地災後重建成果,並圍繞“新經濟”“新設施”“新製度”“新英雄”“新家庭”“新奉獻”“新流行”“新教育”“新需求”“新希望”“新環保”“新青年”“新文化”“新比較”等選題,形成全媒體(ti) 報道,突出災區的新變化、新發展。此外,在三地還開展了形勢報告會(hui) 、聯誼晚會(hui) 、幹部群眾(zhong) 座談交流會(hui) 以及自由采訪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
4.召開活動總結交流會(hui) 。4月17日上午,本次災區行活動總結交流會(hui) 在金牛賓館俱樂(le) 部禮堂舉(ju) 行,赴汶川、北川、青川的三隊學生記者代表在會(hui) 上作匯報發言,總結了本次災區行的所見、所聞、所感,外交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等10餘(yu) 所高校學生代表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和體(ti) 會(hui) 。為(wei) 充分總結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同學們(men) 以滿腔激情,依托專(zhuan) 業(ye) 特長和設備,最短時間選題、最高效率組稿、最快速度編輯,通宵達旦地製作了電子雜誌《汶川-我們(men) 的心靈之旅》、報紙《望北川》、視頻新聞節目《我在青川》等優(you) 秀作品,用青年學生記者特有的方式來分享自己的收獲、表達內(nei) 心的感觸。4月16日晚,全國百所高校學生記者與(yu) 四川省內(nei) 高校學生代表舉(ju) 行總結聯誼晚會(hui) ,同學們(men) 表演了合唱《相親(qin) 相愛》、《心手相牽》、對唱《四川依然美麗(li) 》、《感激在心》、藝術體(ti) 操《美的旋律》、口技《說學逗唱》、朗誦《汶川博物館感懷》等精彩節目。
二、活動媒體(ti) 報道情況
1.社會(hui) 媒體(ti) 廣泛關(guan) 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四川日報、四川電視台以及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中青在線、網易、騰訊等極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對本次學生災區行活動進行了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跟蹤報道。全國各類媒體(ti) 報道轉載轉播相關(guan) 新聞條數254000餘(yu) 條,100多家網站播發或轉載了相關(guan) 報道,宣傳(chuan) 報道的影響力持續增強。《中國青年報》在要聞、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等版麵對活動情況進行了深度報道,《青年時訊》、《青年商旅》開設專(zhuan) 版,精選部分學生稿件予以刊登。同時,通過網絡投票、專(zhuan) 家評選等方式,評選本次活動的優(you) 秀報道,分文字、視頻、圖片分設一、二、三等獎。還將麵向所有在校大學生征集以“發現”為(wei) 主題,反映四川或青海地震災區災後重建過程中體(ti) 現出來的“真o善o美”的文字及攝影的原創作品,出版《發現--中國當代大學生關(guan) 注災後重建實錄作品集》。
2.校園媒體(ti) 主動宣傳(chuan) 。在活動期間,學生記者們(men) 撰寫(xie) 了300餘(yu) 篇綜合文字稿,拍攝精品新聞圖片150多張,製作視頻節目5個(ge) 。此外,學生記者積極探索微博、BBS、QQ空間等新媒體(ti) 的應用,將文字、照片、網絡視頻等青年喜聞樂(le) 見的即時傳(chuan) 播手段貫穿活動始終,動態、直觀、及時反映活動進展情況,增強對廣大網民的有效覆蓋。截至目前,125名大學生記者發表原創微博近5000條,帶動關(guan) 於(yu) 四川災後重建的微博17萬(wan) 多條,微博共被轉載約53萬(wan) 次,覆蓋人群1580多萬(wan) 人。同時,在人人網、QQ空間、微博、各大網站BBS等網站上掀起了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體(ti) 現青年人特色的宣傳(chuan) 、報道和討論熱潮,大學生記者對災後重建成果的傳(chuan) 播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活動結束後,大學生記者對采訪素材進一步加工整理,通過校園報紙、廣播台、電視台、新聞網站等媒介,以專(zhuan) 版、專(zhuan) 題、海報、圖片展等多種形式在本校校園媒體(ti) 報道,向校內(nei) 同學真實反映在黨(dang) 的領導下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奮鬥曆程和寶貴精神,展現了災區災後重建的巨大成就和可喜變化,引導更多同學深刻認識到社會(hui) 主義(yi) 好、改革開放好。
三、學生的收獲和體(ti) 會(hui)
參與(yu) 活動的學生記者對四川災後重建情況的報道充分體(ti) 現此次活動的基調:“感恩、成長”。他們(men) 用心靈發現真善美,用眼睛呼吸時代風,在采訪調查過程中,同學們(men) 切身體(ti) 會(hui) 了四川三年災後重建的巨大成就和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奮鬥曆程,紛紛表示這是一次見證之旅、感悟之旅、成長之旅,收獲頗豐(feng) 。
災區突飛猛進的新變化讓大學生記者感觸頗深。外交學院糜胥菁同學說:“想象中的北川應該還有板房、還有重建工地,可是我在那裏看到了一個(ge) 成型的新北川。”很多同學發現了災區人民災後嶄新的精神麵貌。華中科技大學賀達源認為(wei) :“災區民眾(zhong) 的價(jia) 值觀有了很大的變化。原本懂得生活的四川人變得更加珍惜當前的生活。”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戚崇昱同學說:“在我意識裏,所有的災難都是可怕的,令人生畏的,而災民都是悲慘的。但當我真正走進汶川、走進災區時,我才發現,原來,走不出傷(shang) 痛的其實是我們(men) ,而不是汶川的人民!在如此大災大難下,災區的人民都能如此堅強,努力地活著、綻放著自己的美麗(li) ,當我們(men) 麵對困難、麵對生活的些許不如意時,又怎能畏縮?怎能輕言放棄?感謝你們(men) !感謝你們(men) ,感謝你們(men) 又給了我力量,讓我重新有勇氣做我自己!”
災區真實的巨變和鮮活的事例讓同學們(men) 紛紛感受到偉(wei) 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生動實踐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進一步堅定了跟黨(dang)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信念。來自廣西大學的王洪磊在微博中寫(xie) 到“這個(ge) 奇跡,是依靠災區人民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偉(wei) 大精神所創造的,是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無私援助以及國際社會(hui) 積極援助的結果,更是黨(dang) 的堅強領導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的生動體(ti) 現”,來自鄭州大學的段超在博客中寫(xie) 到,“涅槃重建,在黨(dang) 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無窮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
在見證奇跡、關(guan) 注巨變、分享感受的同時,同學們(men) 還共同倡議“把愛留下,把責任帶走”。他們(men) 表示將牢記校媒記者的責任和使命,充分利用所在學校和地區的媒體(ti) 平台,切實當好“參與(yu) 者”、“見證者”、“傳(chuan) 播者”。部分學生代表通過微博等形式向外界傳(chuan) 遞了“希望四川災區的重建能夠繼續奮進,也希望社會(hui) 各界能繼續給予支援,發揮我們(men) 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災區建設需要青年人的堅持”等信息,並得到熱烈響應,帶動了廣大青年學生和社會(hui) 各界繼續關(guan) 注四川、關(guan) 愛四川、幫助四川的良好氛圍。目前,部分高校已主動聯係參與(yu) 本次活動的同學到校作專(zhuan) 題報告。此外,還有很多同學為(wei) 災區重建獻計獻策,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西藏大學陳文星認為(wei) :“在羌藏漢等民族聚居的汶川,應該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一個(ge) 健康發展的城市是建立在傳(chuan) 統文化基礎之上,要以文化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