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伴水為鄰(中國式現代化麵對麵11)
——如何理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從(cong) 人類漫長的進化史看,人來自於(yu) 自然,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演化,成為(wei) 自然界中唯一能夠創造文明的智慧生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總體(ti) 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但人有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就能更好促進人類發展,違背自然就會(hui) 遭到反噬和報複。進入現代化以後,人類憑借科技的力量大大提高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創造了空前的文明成果,但一度無節製的開發和掠奪造成了嚴(yan) 重的生態環境創傷(shang) ,吞下了破壞自然的惡果。曆史和現實表明,隻有正確處理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現代化,才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
建設美麗(li) 中國,是中華民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根本大計,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以史無前例的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一係列開創性工作,決(jue) 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麵向未來,中國在繼續推進現代化的征途上,不僅(jin) 不會(hui) 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更不會(hui) 走“你汙染我獲利”的病態之路,而是走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同時致力於(yu) 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解決(jue) 好工業(ye) 文明帶來的問題,為(wei) 保護地球家園提供中國智慧、展現大國擔當。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自然孕育了所有的生命和物種,為(wei) 人類文明的產(chan) 生和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基。人類善待自然就會(hui) 獲得自然的饋贈,促進文明的發展,反之就會(hui) 受到自然的懲罰,甚至使文明成果毀於(yu) 一旦。比如,在古巴比倫(lun) 文明中,傳(chuan) 說曾經創造過“空中花園”這樣令人歎為(wei) 觀止的奇跡,成為(wei) 古代文明中熠熠生輝的標識性建築。但後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古巴比倫(lun) 文明的衰落,“空中花園”也最終湮沒在漫漫黃沙之中。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源泉。
【相關(guan) 鏈接】
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又稱懸苑,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傳(chuan) 說是公元前6世紀由新巴比倫(lun) 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lun) 城附近修建。據說空中花園采用立體(ti) 造園手法,將花園放在4層平台之上,用瀝青及磚塊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撐,並且有灌溉係統,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遠看猶如花園懸在半空中,由此得名空中花園。
【特別關(guan) 注】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
2022年11月6日至18日,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190多個(ge) 國家的代表、區域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約4萬(wan) 人齊聚一堂,討論如何減緩氣候變化並幫助那些已經受到影響的人。中方代表團表示,中國將與(yu) 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yu) 、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原則,共同推動COP27取得成功,為(wei) 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貢獻智慧和力量。
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史。原始文明時期,人類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生活,完全依附於(yu) 自然獲得生存條件;農(nong) 業(ye) 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利用自然,依靠農(nong) 耕、畜牧等方式,獲得相對穩定的生產(chan) 生活資料,以支撐自身發展;工業(ye) 文明時期,人類憑借科技的力量大規模開發和改造自然,一度試圖淩駕於(yu) 自然之上,在攫取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從(cong) 曆史中可以看出,相對於(yu) 自然,人類的力量逐漸從(cong) 弱變強,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呈現出一種平衡與(yu) 不平衡動態變化的狀態。
【經驗分享】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讓浩瀚大漠變身“綠色寶藏”
荒漠化,被稱為(wei) “地球的癌症”,荒漠化治理是擺在人類麵前的一項世界性難題。近年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在推進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工作中,將生態治理、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和民生改善相結合,通過人工造林種草、工程固沙等方式防沙治沙,建立國家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國家沙漠公園,發展光伏治沙、沙漠葡萄種植、有機牧草種植、有機奶牛養(yang) 殖、沙漠旅遊等特色沙產(chan) 業(ye) ,有效地遏製了沙漠東(dong) 侵,切斷了沙漠的輸沙通道,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的轉變,昔日黃沙漫卷、荒無人煙的茫茫沙海為(wei) 蔥蔥鬱鬱、生機勃勃的綠洲所取代。
隨著人類現代化的推進,人與(yu) 自然深層次矛盾越來越突出,甚至越來越激烈。恩格斯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wei) 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men) 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jue) 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從(cong) 目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采取的路徑看,他們(men) 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優(you) 渥生活,卻把現代化帶來的環境惡果轉嫁到其他國家,使地球的整體(ti) 生態環境逐漸變差。2022年,全球遭遇了極端性的氣候變化,歐洲、亞(ya) 洲、美洲等地均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天氣,有的地方甚至達到了50℃以上的高溫。有專(zhuan) 家分析,這與(yu) 近些年溫室氣體(ti) 排放增多、全球氣候變暖有密切關(guan) 係。從(cong) 人類未來發展趨勢看,全球超80億(yi) 人口要進入現代化,如若都按照西方現代化的模式,將大大超出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因此,必須跳出西方現代化的老路,找到一條人類整體(ti) 走向現代化的新路。隻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yu) 自然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和諧共生。
中國式現代化著眼解決(jue) 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也為(wei) 人類解決(jue) 工業(ye) 文明帶來的人與(yu) 自然緊張關(guan) 係問題貢獻力量。中國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建設的全過程,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把生態環境問題控製在本國範圍之內(nei) ,不轉移到其他國家。2020年,中國主動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願景,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年來,中國製定了一係列完成“雙碳”目標的政策,並逐步付諸實施,充分展現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國責任。
【經驗分享】
雲(yun) 南大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母親(qin) 湖”
洱海是高原湖泊的代表,也是大理人民的“母親(qin) 湖”。20世紀90年代,洱海遭到汙染,幾次暴發全湖性藍藻,水質急劇下降。多年來,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麵打響洱海保護治理的攻堅戰,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洱海水質得到有效恢複。截至2022年年底,洱海水質已連續3年達優(you) 。現在,濕地、森林、傳(chuan) 統村落如一顆顆寶石散布在129公裏的環湖生態廊道上,洱海成為(wei) 生態旅遊熱門“打卡地”,成為(wei) 網民心目中“有風的地方”。
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實現全球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在這件事上,沒有哪個(ge) 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秉持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理念,共同醫治生態環境的累累傷(shang) 痕,共同構築生態文明的堅實根基,才能讓子孫後代既能享受現代化的豐(feng) 碩成果,又能徜徉在青山綠水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永恒課題。傳(chuan) 統的工業(ye) 化道路,往往是先注重發展,直到產(chan) 生了嚴(yan) 重的環境問題之後,才采取措施進行修複。西方發達國家大多都走過這樣一段曆程,帶來的後果是發展不可持續,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jia) 。現在,我們(men) 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努力實現發展和保護良性互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鮮明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理念,用生動形象的說法破解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二元悖論,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內(nei) 在規律。土地、礦產(chan) 、河流、森林等,作為(wei) 人類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生產(chan) 資料,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就是保護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就是增強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後勁。所以說,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jia) 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經驗分享】
吉林白山“冰天雪地”變身“金山銀山”
吉林省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地,冰雪資源得天獨厚,素有“長白林海”“雪域王國”“立體(ti) 資源寶庫”的美稱。近年來,白山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傾(qing) 力打造吉林省東(dong) 部避暑冰雪生態旅遊大環線重點節點城市,加快冰雪旅遊、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新業(ye) 態發展,努力實現冰天雪地的經濟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以資源興(xing) 產(chan) 業(ye) ,讓白雪變白銀。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麵對環境汙染嚴(yan) 重、生態係統退化等“國土之殤、民生之痛”,我們(men) 從(cong) 解決(jue)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麵結合、標本兼治,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實現了由重點整治到係統治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wei) 、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yu) 者到引領者、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經過頑強努力,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wan) 裏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比如,全國地表水優(you) 良水體(ti) 比例達到87.9%,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ti) 基本消除;PM2.5平均濃度曆史性下降到29微克每立方米,重點城市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7%,成為(wei) 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78億(yi) 畝(mu) 、種草改良6億(yi) 畝(mu) ,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麵積“雙縮減”。生態環境的深刻變化,成為(wei) 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顯著標誌。
人若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大自然是慷慨無私的,總是傾(qing) 其所有來滋養(yang) 萬(wan) 物,從(cong) 不計較得失。我們(men) 保護好了綠水青山,大自然一定會(hui) 把最珍貴的財富饋贈給我們(men) ,“常青樹”就會(hui) 變成“搖錢樹”,讓我們(men) 收獲金山銀山。發展的綠色化、生態化,代表著科技發展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向,是最具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的領域,可以創造出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優(you) 勢和品牌。從(cong) 現代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趨勢看,生態環境的質量日益成為(wei) 衡量一個(ge) 區域、一個(ge) 城市綜合競爭(zheng) 力的重要維度。俗話說:“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方麵條件都具備,人們(men) 更願意到有綠水青山的地方投資、發展、工作和旅遊。我國的一些地方,由於(yu) 客觀條件的限製,過去沒有發展起來,但生態環境保護下來了,現在反而變成了“香餑餑”,成為(wei) 綠色經濟的投資熱土,成為(wei) 人們(men) 休閑旅遊的“打卡地”。
生態環境不僅(jin) 關(guan) 係經濟發展質量,而且攸關(guan) 每個(ge) 人的生活品質。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更為(wei) 基礎和關(guan) 鍵,是人民群眾(zhong) 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和集中體(ti) 現。一個(ge) 地方GDP增長多少,老百姓感受不一定那麽(me) 明顯,但生態環境變差了,水汙染了、樹木少了、霧霾天多了,老百姓就會(hui) 很直觀地感受到。如果人們(men) 整天生活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中,哪怕錢掙得再多、物質條件再好,也沒有什麽(me) 幸福可言。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就是為(wei) 人們(men) 提供最普惠的、也是最寶貴的民生福祉。
建設美麗(li) 中國
中國人對美好環境的向往是刻在民族基因裏的,多少古人都寄情於(yu) 山水之間,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篇美文。可以說,這片我們(men) 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土地,既是永遠的生存空間,也是永恒的精神家園。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進程中,我們(men) 將在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創造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奇跡,也將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ge) 江山如畫的大美中國。
【經驗分享】
江蘇鹽城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江蘇省鹽城市擁有優(you) 越的自然生態、規模化的綠色產(chan) 業(ye) 、富有潛力的碳匯空間,一直以來,該市持續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逐步構建新能源全產(chan) 業(ye) 鏈生態體(ti) 係,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目前,鹽城已成為(wei) 全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國家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長三角地區首個(ge) “千萬(wan) 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被譽為(wei) “海上風電第一城”。
今後5年是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已經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我們(men) 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黨(dang) 的二十大在深入總結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目標任務進行了部署,對今後一個(ge) 時期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生動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圖景,吹響了新征程上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嘹亮號角。
走綠色發展之路。綠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推動綠色發展也要圍繞這兩(liang) 個(ge) 方麵來進行。在發展方式上,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chan) 業(ye) 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在生活方式上,積極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激發全社會(hui) 共同嗬護生態環境的內(nei) 生動力,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化風成俗。
【經驗分享】
上海垃圾分類從(cong) “新時尚”到“好習(xi) 慣”
2023年5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xing) 路街道垃圾分類誌願者回信,勉勵他們(men) 用心用情做好宣傳(chuan) 引導工作,帶動更多居民養(yang) 成分類投放的好習(xi) 慣。上海是全國最早全麵開展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從(cong) “扔進一個(ge) 筐”到“細分四個(ge) 桶”,從(cong) “規定工作”到“自覺動作”,從(cong) “新時尚”到“好習(xi) 慣”,垃圾分類成為(wei) 上海以“繡花功夫”推進基層治理的縮影,為(wei) 超大城市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動注腳。
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通過持續的努力,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重大成果,相比於(yu) 過去,我們(men) 的環境變好了,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人們(men) 從(cong) 環境中獲得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了。但必須清醒看到,當前我國汙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位,環保曆史欠賬尚未還清,人民群眾(zhong) 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越來越高。我們(men) 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和土壤汙染防治,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獲全勝決(jue) 不收兵。
以係統觀念加強生態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它們(men) 的命脈相互依存、緊密聯係,統一於(yu) 生態大係統之中。對於(yu) 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地域廣闊的大國來說,各種生態樣式都具備,且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國土空間之內(nei) ,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特征更明顯。加強我國生態治理,必須按照生態係統的整體(ti) 性、係統性及其內(nei) 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裏、城市農(nong) 村、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遊,進行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特別關(guan) 注】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釋放減排新動能
建設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製控製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製度創新,也是落實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截至2023年8月14日,全國碳市場共運行503個(ge) 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43億(yi) 噸,累計成交額111.92億(yi) 元。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基於(yu) 未來幾十年發展特點主動提出來的,體(ti) 現了現實性和可能性、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需要立足國情,一步步地向前推進,等不得也急不得。一些地方在執行相關(guan) 政策時,出現“跑偏”現象。有的搞“碳衝(chong) 鋒”,有的搞“一刀切”、運動式“減碳”,甚至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影響了人們(men) 正常的生產(chan) 生活秩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變革,必須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把這項艱巨任務推向前進。
馬克思說過,“社會(hui) 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複活”。在他看來,隻有在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才能實現人與(yu) 自然界的真正和解。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自然觀,開辟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化新道路,為(wei) 人類最終解決(jue) 與(yu) 自然界的矛盾、通向未來理想社會(hui) 提供了寶貴智慧和新的方案。
【深度閱讀】
1.習(xi) 近平:《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
2.《習(xi) 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強調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7月19日。
《 人民日報 》(2023年09月27日 05 版)
責任編輯: 鄧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