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柱強基方致遠(中國式現代化麵對麵⑥)
——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是人類知識革命的產(chan) 物,離不開教育的積澱、科技的突破、人才的支撐。回顧曆史,西歐資本主義(yi) 國家之所以最早進入現代化,與(yu) 其興(xing) 辦一批著名大學、集聚一批一流科學家、產(chan) 生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現代化強國,必定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正是基於(yu) 對教育、科技、人才重要作用的深刻認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提出了“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等重大論斷,作出了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部署,為(wei) 中國的現代化事業(ye) 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長遠之策必須靠教育、科技、人才。這是曆史發展的結論,更是麵向未來的必然。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事業(ye) 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wei) 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擺在極為(wei) 重要的位置,對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專(zhuan) 章部署,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任務,著力夯實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教育優(you) 先發展
教育作為(wei) 人類特有的培養(yang) 人的社會(hui) 活動,在古今中外傳(chuan) 承文明和知識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cong) 我國古代來看,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門下三千弟子、第一所官辦學校稷下學宮,還是從(cong) 隋代開始的科舉(ju) 考試、始建於(yu) 元代的北京國子監,都是中華民族重教尚學的重要體(ti) 現。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比如古希臘先哲交流思想的柏拉圖學園、古印度佛陀講經的鹿野苑、古埃及王室和貴族學習(xi) 的宮廷學校,這些都是早期文明重視教育的生動例證。
世界進入近代以後,教育發展與(yu) 社會(hui) 進步、國家強盛之間的關(guan) 係更為(wei) 緊密。一般來說,一個(ge) 國家成為(wei) 高等教育中心與(yu) 科學中心的時間大致是重疊的,進而兩(liang) 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促進國家實力快速增長。比如,意大利成為(wei) 16世紀的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就源於(yu) 中世紀大學的勃興(xing) ,意大利是當時歐洲大學最多的地方,為(wei) 其成為(wei)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奠定了基礎,也為(wei) 其資本主義(yi) 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德國成為(wei) 近代科學活動中心,也得益於(yu) 德國大學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從(cong) 而吸引了世界上最優(you) 秀的學者和學生,有力促進了德國的統一和崛起。這也啟示我們(men) ,教育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教育強則國家強,隻有把教育搞上去,培養(yang) 出高素質人才,才能從(cong) 根本上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戰略主動。
教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事業(ye) ,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把教育擺在優(you) 先發展地位,作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jue) 策,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ti) 係,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ti) 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據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這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但也要看到,我國離教育強國仍有一定差距,“錢學森之問”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有利於(yu) 現代化建設的教育,不僅(jin) 涉及教育質量的提高、優(you) 質資源的均衡,而且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社會(hui) 觀念的轉變。
【在線問答】
什麽(me) 是“錢學森之問”?
2005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ge) 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ang) 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dong) 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這便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我們(men) 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dang) 對教育事業(ye) 的全麵領導為(wei) 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任務,以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為(wei) 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ti) 係、製度、內(nei) 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wei) 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育人的根本在於(yu) 立德。教育傳(chuan) 授給學生的不僅(jin) 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價(jia) 值觀塑造、能力鍛造、人格養(yang) 成。培養(yang) 合格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事業(ye) 長遠發展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落實好黨(dang) 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專(zhuan) 業(ye) 知識教育、社會(hui) 實踐教育等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yi) 情懷、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鍛造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成為(wei)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經驗分享】
江西井岡(gang) 山以德育培養(yang) 紅色傳(chuan) 人
江西省井岡(gang) 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擁有豐(feng) 富的紅色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居舊址有100多處。當地將紅色資源與(yu) 德育工作結合起來,深入開展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定期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革命舊址,讓學生了解紅軍(jun) 艱苦鬥爭(zheng) 的故事。
古人雲(yun)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稟賦和特點,社會(hui) 的需要也是多方麵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人人都接受合適的教育。這些年,黨(dang) 和政府一直為(wei) 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持續不斷地努力,使教育的格局和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解決(jue) 有學上、上好學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下一步,將重點圍繞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任務,加快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使教育事業(ye) 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教育方麵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明顯增強。
【經驗分享】
浙江天台組建城鄉(xiang) 教育共同體(ti)
為(wei) 解決(jue) 城鄉(xiang)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問題,吸引孩子就近入學,從(cong) 2022年起,浙江省天台縣采取“名校嫁接、強校幫扶、老校領銜”辦學模式,通過城鄉(xiang) 共享教育資源,著力建設一批“小而美”“小而優(you) ”“小而強”的鄉(xiang) 村名校,讓農(nong) 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教育問題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涉及國計民生,整個(ge) 社會(hui) 都高度關(guan) 注關(guan) 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家庭、社會(hui) 都需要轉變成長成才、職業(ye) 選擇等觀念,使教育回歸其本質,真正培養(yang) 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不斷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是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引擎,極大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人類古代文明史上,中國的科技發明一直是遙遙領先於(yu) 世界的。根據《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在影響人類生活最重要的300項科技發明中,中國有175項,占總數的58%以上。英國學者李約瑟稱讚道,“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10多個(ge) 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麵的積累遠勝於(yu) 西方”。
世界進入近代以後,西方科技的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從(cong) 蒸汽機到電氣化再到信息技術的迭代演進,推動西方現代化大踏步向前。與(yu) 此同時的幾百年間,中國經曆了從(cong) 充耳不聞到亦步亦趨再到奮起追趕的過程,科技水平從(cong) 遠遠落後於(yu) 西方到逐漸縮小與(yu) 西方的差距,但總體(ti) 上還是處在落後於(yu) 人的狀態。最近二三十年,中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某些領域實現了從(cong) 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轉變,但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仍然受製於(yu) 人,存在著“卡脖子”現象,成為(wei) 我國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線問答】
什麽(me) 是“阿喀琉斯之踵”?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名叫阿喀琉斯的英雄,傳(chuan) 說他刀槍不入、所向無敵,但身上有一個(ge) “死穴”——腳後跟,是最脆弱的地方。在特洛伊戰爭(zheng) 中,知道阿喀琉斯弱點的對手,用箭射中了他的腳後跟,導致阿喀琉斯身亡。後來,人們(men) 用“阿喀琉斯之踵”來說明一個(ge) 道理:再強大的人和事物,如果存在致命的弱點,也容易被擊垮。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在許多重要領域取得自主創新的曆史性突破,“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嫦娥”奔月、“墨子”傳(chuan) 信、“北鬥”組網、“天眼”巡空、“天問”探火等成就令世人為(wei) 之驚歎。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各主要國家紛紛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科學技術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黨(dang) 的二十大瞄準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專(zhuan) 門部署了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任務,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尤為(wei) 重要。曆史和現實表明,許多影響深遠的科技創新都是巨大的係統工程,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包括時間成本,都不是個(ge) 人或企業(ye) 能夠單獨承擔的。我國具有社會(hui) 主義(yi)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可以通過合理的製度安排轉化為(wei) 科技創新的優(you) 勢。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完善黨(dang) 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ti) 製、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等重大戰略部署,並就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提出一係列具體(ti) 舉(ju) 措。這樣的製度設計,以國家為(wei) 強大後盾,以社會(hui) 為(wei) 創新源泉,把政府、市場、社會(hui) 等各方麵力量擰成一股繩,必將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保障。
【經驗分享】
江蘇南京抓牢創新“牛鼻子”
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立足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全國唯一科技體(ti) 製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優(you) 勢,全麵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抓牢創新“牛鼻子”,當好創新“排頭兵”,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顯著增強。
現代社會(hui) 發展理論認為(wei) ,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是驅動發展的兩(liang) 個(ge) 重要途徑,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發展邊際效益會(hui) 越來越小,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則潛力無限。我國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選擇,也是遵循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實施這一重大戰略,就是要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基礎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上取得明顯進展,為(wei) 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相關(guan) 鏈接】
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3年3月1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涵蓋數理天文信息、化學材料能源、地球環境、生命醫學等領域。
1.祝融號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wu) 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
2.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複快速射電暴
3.全新原理實現海水直接電解製氫
4.揭示新冠病毒突變特征與(yu) 免疫逃逸機製
5.實現高效率的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和組件
6.新原理開關(guan) 器件為(wei) 高性能海量存儲(chu) 提供新方案
7.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幹合成
8.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
9.發現飛秒激光誘導複雜體(ti) 係微納結構新機製
10.實驗證實超導態“分段費米麵”
縱觀世界科技史,凡是重大的科技創新,都是建立在整個(ge) 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的。我們(men) 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並不排斥向他人學習(xi) 借鑒,而是以開放共贏的態度,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與(yu) 國際社會(hui) 一道共同推動科技發展與(yu) 進步,以更好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人才引領驅動
“人才”一詞最早源自《周易》的“三才之道”,指的是與(yu) 天才、地才並稱的概念,後逐漸衍生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的意思。我國自古就把人才奉為(wei) 富國之本、興(xing) 邦大計。周文王對薑子牙等人才求賢若渴,演繹了“磻溪訪賢”的人間佳話;“戰國四公子”各個(ge) 號稱門下“食客三千”,以禮賢下士、善待門客聞名天下;燕昭王“高築黃金台”的故事,成為(wei) 我國曆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重視人才的文化語碼。從(cong) 世界範圍看,16世紀以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全球先後形成了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5個(ge) 科學和人才中心,為(wei) 西方現代化的啟動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相關(guan) 鏈接】
戰國四公子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天下紛爭(zheng) 。各諸侯國貴族竭力網羅人才,養(yang) 士之風盛行。其中,以齊國孟嚐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yu) 楚國春申君黃歇最為(wei) 著名,他們(men) 禮賢下士、廣交賓客,各有食客數千人,後人稱之為(wei) “戰國四公子”。
高築黃金台
戰國後期,燕昭王身邊謀士郭隗給他講了一個(ge) 故事:古代一位侍臣為(wei) 君王買(mai) 千裏馬,卻隻買(mai) 了死馬的骨頭回來,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釋說,如果大家看見君王連千裏馬的骨頭都肯用千金買(mai) 回來,就會(hui) 認為(wei) 君王是真正想要高價(jia) 買(mai) 千裏馬,就會(hui) 自然而然把千裏馬送上門來。後來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幾匹千裏馬被呈送上來。郭隗勸諫燕昭王說,你可把我當作馬骨,引得大批千裏馬。燕昭王覺得有理,尊郭隗為(wei) 老師,為(wei) 他在易水河邊築起高台,上麵堆滿黃金,名叫招賢台,亦名黃金台。燕昭王招賢的舉(ju) 措,引來天下人才的紛紛歸附。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在百年奮鬥曆程中,我們(men) 黨(dang) 始終重視培養(yang) 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麵人才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建功立業(ye)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大任務,推動我國人才事業(ye) 蓬勃發展。截至2022年6月,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yi) 人,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you) 良、結構不斷優(you) 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
但也必須看到,與(yu) 我們(men) 麵對的國內(nei) 外形勢任務相比,我國培養(yang) 、引進和使用人才的任務還很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迅猛發展,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的競爭(zheng) 更趨激烈,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中華民族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也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現在,我國正處於(yu) 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繁榮、創新最活躍的時期,為(wei) 我們(men)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創造了有利條件。黨(dang) 的二十大立足全局、麵向未來,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出新的戰略謀劃,提出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wei) 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自主培養(yang) 人才。堅持獨立自主,是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不斷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發展中大國培養(yang) 人才的主要途徑。我國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都是全方位的,滿足這樣龐大的人才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yang) ,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我國高等教育體(ti) 係規模居世界前列,有各項事業(ye) 發展的廣闊舞台,完全能夠培養(yang) 造就出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大力引進人才。“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人才集聚主要靠培養(yang) 也要靠引進,如果說自主培養(yang) 是“造血”,引進人才則是“輸血”。近代以來的人類曆史表明,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現在,我國已經具備了人才集聚的諸多有利條件,需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構建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人才製度體(ti) 係,形成強大的“磁場效應”“虹吸效應”,把更多全球頂尖人才、智慧資源、創新要素吸引進來。同時,支持和鼓勵人才“走出去”,學習(xi) 國外先進知識、技術和經驗,更好地為(wei) 我國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ye) 服務。
【經驗分享】
福建泉州打造聚才引才“強磁場”
福建省泉州市始終把人才優(you) 先發展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使用人才,持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遺餘(yu) 力為(wei) 人才成長發展、創新創業(ye) 創造條件。截至目前,泉州人才隊伍總量達228萬(wan) 人,其中累計引進聚集國家級人才計劃專(zhuan) 家逾百名,入選省級人才計劃逾2200名。
用好用活人才。人盡其才,百事俱舉(ju) 。曆史和現實反複證明,能否合理使用人才,是事業(ye) 興(xing) 衰成敗的關(guan) 鍵。善於(yu) 用好人才,需要有愛才惜才的誠意、容才興(xing) 才的雅量,堅持以用為(wei) 本、重在使用,著力創新體(ti) 製機製、營造良好環境、搭建幹事創業(ye) 平台,使各類人才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特別是青年人才處於(yu) 人生創新創造的黃金期,隻有加大對他們(men) 的使用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承擔起更大責任,才能為(wei) 事業(ye) 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宏偉(wei) 而艱巨的曆史偉(wei) 業(ye) ,需要幾代人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不斷夯實向前發展的根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nei) 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猶如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三塊柱石,共同夯實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巍峨大廈的堅固根基,助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事業(ye) 朝著更高階段邁進。
【深度閱讀】
1.習(xi) 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2年第9期。
2.《習(xi)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有力支撐》,《人民日報》2023年5月30日。
3.習(xi) 近平:《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3年第15期。
《 人民日報 》(2023年09月20日 06 版)
責任編輯: 鄧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