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風潮愈演愈烈的今天,土地這一延續了數千年國脈的問題再次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多地少水的矛盾、農(nong) 村勞動力大量流失、農(nong) 戶兼業(ye) 化、人口老齡化升級……一個(ge) 個(ge) 充滿挑戰的問題連珠炮似的砸在五千年的華夏土地上,化作驚雷滾滾。
我們(men) 的農(nong) 民、我們(men) 的土地又應該何去何從(cong)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dong) )“問耕”暑期社會(hui) 實踐隊結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奔赴全國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棗莊市,開展了為(wei) 期12天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nong) 村土地改革調研,深度挖掘農(nong) 民心中的“土地夢”。

幸福,寫(xie) 滿農(nong) 民的笑臉
“你幸福嗎?”這是近年來全國老百姓普遍關(guan) 注的話題,“問耕”社會(hui) 實踐隊本著“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決(jue) 心,走進基層,從(cong) 第一線了解農(nong) 村土地改革的現狀,體(ti) 驗農(nong) 民的生活。
在全國第一家土地合作社--徐莊土地合作社,實踐隊員走進田間地頭,和農(nong) 民們(men) 邊嘮家常邊聊起了土地改革以來的新變化。“土地改革是好事,以前每年每畝(mu) 地隻能收入1000多塊錢,現在能拿3000多了!”徐莊鎮的村民劉大伯指著滿地的幼苗,臉上滿滿的都是幸福。
實踐隊員了解到,在棗莊,像劉大伯這樣依靠集約化生產(chan) 而獲益的村民並不少。合作社這種生產(chan) 模式,不僅(jin) 節約了生產(chan) 成本、還提高了收益效率,村民提到,在徐莊土地合作社,農(nong) 民加入合作社之後,除了每年固定的600公斤糧食,還有不低於(yu) 60%的經濟分紅。機械作業(ye) ,科學灌溉,生產(chan) 效率大幅度提升;分紅休閑,農(nong) 民得到不僅(jin) 是物質保障,更有精神享受,唱大戲,跳秧歌,劉老伯他們(men) 每天的生活都是樂(le) 滋滋的。
通過幾天的基層調研,隊員們(men) 了解到土地改革給農(nong) 民帶來了切身的好處,青壯年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了,留守婦女和老人也可以去合作社、工廠賺取生活費用了,不少農(nong) 民搬進了社區,土地得到了“資本鬆綁”,食品安全在不斷提升,城鎮化進程也在逐步加快。
信心,堅定政府的腳步
走過山,走過水,終點在前麵,實踐隊員恩還在旅途,探尋著那傳(chuan) 承千年的“土地夢”。
從(cong) 基層一路走來,“問耕”實踐隊到訪了山亭區農(nong) 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各鎮經管站、桑村鎮民生蔬菜合作社、徐莊土地合作社、城頭鎮龍潭家庭農(nong) 場等相關(guan) 部門,深入了解了土地流轉的背景、運轉模式及各部門就改革過程中解決(jue) 的問題提出的發展經驗。
如今,桑村鎮已成立土地合作社15家,注冊(ce) 家庭農(nong) 場3家,入社農(nong) 戶達到19665人。改革給桑村鎮送去了希望的春風。當談到現在的土地製度時,桑村鎮經管站馬站長告訴隊員們(men) :“我們(men) 正在把農(nong) 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土地變成規模經營,以便形成規模效益,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