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團委,學聯:
近年來,各地團組織和學聯積極組織動員大中專(zhuan) 學生以“三下鄉(xiang) ”、大學生社區援助計劃、社會(hui) 實踐、青年誌願者服務等形式,深入城鄉(xiang) ,參與(yu) 建設和服務,為(wei)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工作和青年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廣大青年學生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了社會(hui) 、增長了才幹。為(wei) 加快城鄉(xiang) 青年中心建設步伐,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國學聯決(jue) 定開展大中專(zhuan) 院校和城鄉(xiang) 青年中心工作結對活動。現將有關(guan) 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為(wei) 指導,認真貫徹黨(dang) 的十六大和團的十五大精神,本著雙向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城鄉(xiang) 社區作為(wei) 青年學習(xi) 、實踐、交流、娛樂(le) 的平台作用,拓展大中專(zhuan) 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服務社會(hui) 的舞台,促進他們(men) 對基層工作的了解,培養(yang) 造就一批既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又有社會(hui) 工作經驗的優(you) 秀青年人才;通過這項工作,促進城鄉(xiang) 社區的青年中心建設,培育城鄉(xiang) 社區青年組織,豐(feng) 富青年文化,提高基層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水平。
二、活動內(nei) 容
大中專(zhuan) 院校與(yu) 城鄉(xiang) 青年中心工作結對活動是青年中心建設工作的新探索,也是大學生素質培養(yang) 和拓展的新舉(ju) 措。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組織大中專(zhuan) 院校以院、係為(wei) 單位與(yu) 青年中心簽訂協議。在全國確定一批高等院校的院、係與(yu) 105個(ge) 全國城市青年中心建設創優(you) 單位、230個(ge) 農(nong) 村青年中心建設先進縣(市)創建單位(名單見附件)分別結對,每個(ge) 農(nong) 村青年中心建設先進縣(市)創建單位確定1—3個(ge) 青年中心作為(wei) 結對的重點,城鄉(xiang) 青年中心作為(wei) 結對院校的社會(hui) 實踐和誌願服務基地或“三下鄉(xiang) ”定點單位,為(wei) 大中專(zhuan) 學生提供實踐、服務的場所和必要條件。
1.選派專(zhuan) 人,參與(yu) 青年中心管理。挑選品學兼優(you) 、有較強組織能力和社會(hui) 責任心的學生幹部和優(you) 秀學生(重點考慮優(you) 秀貧困學生和社會(hui) 學、社會(hui) 工作等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掛職青年中心副理事長或副秘書(shu) 長,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參與(yu) 青年中心的各項管理和組織工作,為(wei) 青年中心的發展出謀劃策。這些大中專(zhuan) 學生在院校與(yu) 青年中心之間應發揮信息傳(chuan) 遞與(yu) 溝通、工作項目策劃、相關(guan) 人員動員等工作,是青年中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有關(guan) 團委要為(wei) 掛職的大中專(zhuan) 學生申請適當的工作補貼。
2.共同發展,幫扶城鄉(xiang) 青年社團。發揮校園學生社團比較活躍、內(nei) 容豐(feng) 富、充滿朝氣的特點,通過具體(ti) 的活動項目帶動城鄉(xiang) 青年社團(各類俱樂(le) 部、興(xing) 趣小組)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社團要把青年中心依托的活動陣地作為(wei) 經常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吸納青少年共同參與(yu) 活動。團組織和青年中心應積極為(wei) 學生社團的活動提供便利條件,並結合本地實際與(yu) 學生社團確定一些專(zhuan) 題活動,從(cong) 中發現和培養(yang) 青年社團及其骨幹力量,為(wei) 青年中心的社團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3.發揮優(you) 勢,開展誌願服務活動。青年中心的工作要和青年誌願者服務站的工作進行充分整合,發揚大中專(zhuan) 學生青年誌願者長期以來形成的良好風尚,充分發揮大中專(zhuan) 學生智力優(you) 勢,紮實開展一係列符合青少年需求的誌願服務活動,如青少年法製教育、青少年法律援助和服務、心理谘詢服務、閑散青少年幫教、醫療服務、文藝演出、致富信息發布、科技培訓、技能培訓、文化科技衛生下鄉(xiang) 等,豐(feng) 富青年中心的活動項目。
4.實現互動,豐(feng) 富城鄉(xiang) 青年文化。要繼續開展校園文化進社區、進鄉(xiang) 村活動,組織大學生到城鄉(xiang) 開展專(zhuan) 場或聯合文藝演出,宣傳(chuan) 大政方針,傳(chuan) 播先進文化,反映校園生活和社會(hui) 新風,活躍城鄉(xiang) 文化,促進校園文化與(yu) 社區文化、鄉(xiang) 村青年文化的相互補充與(yu) 融合。要依托城鄉(xiang) 青年中心,整合社區內(nei) 的青少年文化活動和陣地資源,豐(feng) 富校園文化和社區文化、鄉(xiang) 村文化的內(nei) 容。
三、推進步驟
2004年,大中專(zhuan) 院校與(yu) 城鄉(xiang) 青年中心工作結對活動將重點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
1.結對簽約。2004年6月下旬,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團委牽頭,確定首批結對的大中專(zhuan) 院校和青年中心,簽訂合作協議。7月上旬,完成結對工作,並向社會(hui) 公布結對名單。
2.工作推廣。2004年7月至10月,根據簽訂的協議,深入開展結對工作,並在操作過程中及時發現、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通過青年中心密切大中專(zhuan) 院校和城鄉(xiang) 基層的關(guan) 係,密切青年學生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關(guan) 係。
2004年暑假和2005年寒假期間,結合大中專(zhuan) 學生社會(hui) 實踐和“三下鄉(xiang) ”舉(ju) 行“到青年中心去”主題活動,在城市社區青年中心開展社團活動、社區青年文化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活動,在農(nong) 村青年中心開展以實用科技和技能培訓、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活動。
3.階段表彰。2004年12月,對於(yu) 在各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大中專(zhuan) 學生、學生社團、大中專(zhuan) 院校、青年中心等個(ge) 人、單位以及好的工作項目進行表彰,並挖掘先進典型、總結經驗進行宣傳(chuan) 推廣,以更好的推動下一階段工作的開展。
2004年的工作結束後,各地根據取得的工作經驗繼續深化結對工作。
四、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大中專(zhuan) 院校與(yu) 城鄉(xiang) 青年中心工作結對活動對於(yu) 青年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各地要以城鄉(xiang) 青年中心為(wei) 依托,促進大中專(zhuan) 學生社會(hui) 實踐和“三下鄉(xiang) ”活動拓展新陣地,形成新機製,實現新發展。要從(cong) 思想上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充分調動大中專(zhuan) 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院校團委和結對團委之間應積極進行溝通,青年中心及其所在地團委要主動爭(zheng) 取,積極配合,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
2.務求實效,重在堅持。大中專(zhuan) 院校與(yu) 城鄉(xiang) 青年中心工作結對活動是青年中心建設和大中專(zhuan) 學生素質培養(yang) 的重要舉(ju) 措,也是青年學生認識了解社會(hui) 、提高適應能力的途徑。各地在部署安排、設計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結合當地具體(ti) 情況,借鑒以往經驗,合理安排項目。要把這項活動作為(wei) 一個(ge) 長期項目抓好抓實,重在堅持,務求實效,切忌追求短期效應。
3.評價(jia) 考核,實施認證。要建立評價(jia) 考核機製,將大中專(zhuan) 學生以青年中心為(wei) 平台從(cong) 事的各項服務內(nei) 容和時間計入《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shu) 》的“社會(hui) 實踐與(yu) 誌願服務”欄目或記入檔案,由青年中心和院、係團委(總支)共同進行評價(jia) ,評價(jia) 結果與(yu) 在校期間的評優(you) 推優(you) 等方麵掛鉤。各地團組織、青年中心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及時掌握大中專(zhuan) 學生參與(yu) 城鄉(xiang) 實踐活動的情況,定期如實向他們(men) 所在的團組織反饋評價(jia) 信息,實現社會(hui) 評價(jia) 與(yu) 學校評價(jia) 的有機結合。
4.加大宣傳(chuan) ,推廣經驗。各地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重點宣傳(chuan) 工作中湧現出來的生動事例,及時總結工作經驗和成果,並加以推廣,為(wei) 這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和不斷深化提供實踐基礎。
附件:1.全國城市青年中心建設創優(you) 單位名單 2.全國農(nong) 村青年中心先進縣(市)創建單位名單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 全國學聯 二○○四年六月十九日
附件1:
全國城市青年中心建設創優(you) 單位名單
北 京 東(dong) 城區和平裏街道青年中心 西城區展覽路街道青年中心 崇文區金魚池街道青年中心 宣武區馬連道采購中心區青年中心 朝陽區亞(ya) 運村街道青年中心 海澱區中關(guan) 村街道青年中心 豐(feng) 台區盧溝橋街道青年中心
天 津 和平區小白樓街道青年中心 南開區萬(wan) 興(xing) 街道青年中心 河北區寧園街道青年中心 河西區東(dong) 海街道青年中心 河東(dong) 區春華街道青年中心
河 北 石家莊橋西區新華街道玫瑰園社區青年中心 滄州市運河區西環街道青年中心
山 西 晉城市澤州路青年中心
內(nei) 蒙古 呼和浩特回民區通道街道青年中心 包頭市青山區科學路青年中心 通遼市科爾沁區施介街道青年中心 通遼市科爾沁區永清街道青年中心
遼 寧 沈陽市鐵西區淩空街道青年中心 沈陽市皇姑區陵北街道沈陽飛機製造廠青年中心 沈陽市和平區勝利街道青年中心 大連市西崗區站北街道青年中心 大連市沙河口區黑石礁街道青年中心 鞍山市鐵東(dong) 區常青街道青年中心
吉 林 長春市朝陽區清和街道青年中心 四平市鐵西區地直街道青年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市南崗區燎原街道青年中心 牡丹江市陽明區陽明街道東(dong) 華苑社區青年中心
上 海 浦東(dong) 新區洋涇街道青年中心 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青年中心 黃浦區南京東(dong) 路街道青年中心 盧灣區五裏橋街道青年中心 楊浦區殷行街道青年中心 長寧區華陽街道青年中心 長寧區新華街道青年中心
江 蘇 南京市玄武區鎖金村街道青年中心 徐州市泉山區泰山街道青年中心 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街道青年中心
浙 江 杭州市江幹區閘弄口街道青年中心 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青年中心 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青年中心 杭州市江幹科技經濟園天天青年中心 寧波市“天天”城市青年中心 湖州市“天天”城市青年中心 奉化市西塢街道力邦社區青年中心 海寧市城南街道“天天”青年中心 上虞市百官街道青年中心 台州市路橋區路橋街道“天天”青年中心
安 徽 合肥市蜀山區琥珀山莊街道青年中心 蚌埠市禹會(hui) 區張公山街道青年中心
福 建 福州市台江區鼇峰街道青年中心 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青年中心 泉州市狸城區海濱街道青年中心 龍岩市新羅區中城街道青年中心
江 西 南昌市十字街街道青年中心 九江市廬山區十裏街贛北商城社區青年中心
山 東(dong) 濟南市市中區杆石橋街道青年中心 青島市市南區金門路街道青年中心 淄博市臨(lin) 淄區雪宮街道青年中心 煙台市牟平區文化街道青年中心 威海市環翠區環翠樓街道青年中心 德州市德城區南營街道青年中心
河 南 鄭州市金水區柳林21世紀社區青年中心 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工業(ye) 辦事處化建社區青年中心 焦作市解放區新華街道青年中心 焦作市山陽區東(dong) 方紅街道青年中心 濟源市濟水街道青年中心
湖 北 武漢市武昌區中南路街道青年中心 宜昌市西陵區學院街道青年中心 襄樊市襄城區昭明街道荊州街社區青年中心
湖 南 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道青年中心 長沙市侯家塘地區青年中心
廣 東(dong) 廣州市越秀區大新街道青年中心 廣州市東(dong) 山區東(dong) 湖街道青年中心 深圳市南山區西麗(li) 街道青年中心 珠海市香洲區香灣社區青年中心 東(dong) 莞市萬(wan) 江區拔蛟窩青年中心
廣 西 南寧市新城區新竹街道青年中心 南寧市興(xing) 寧區朝陽街道青年中心 南寧市永新區新陽街道青年中心 南寧市城北區西鄉(xiang) 塘街道青年中心 南寧市江南區江南街道青年中心 柳州市三門江青年中心 桂林市七星區東(dong) 江街道青年中心
海 南 海口市龍華區海墾街道青年中心 東(dong) 方市富民社區青年中心
重 慶 渝中區上情寺街道青年中心 沙坪壩區天星橋街道青年中心 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青年中心
四 川 成都市青羊區文家青年中心 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街道青年中心 自貢市萬(wan) 卷書(shu) 社青年中心 瀘州市蓮花池街道青年中心
貴 州 貴陽市北京路街道青年中心 遵義(yi) 市中山路街道青年中心
雲(yun) 南 昆明市五華區永昌街道青年中心
西 藏 拉薩市城關(guan) 區貢德林街道當巴社區青年中心
陝 西 西安市新城區解放門街道青年中心
甘 肅 蘭(lan) 州市渭源路街道青年中心 金昌市金川區北京路街道青年中心
青 海 格爾木市黃河路石油社區青年中心
寧 夏 銀川市鳳凰北街北安社區青年中心
新 疆 昌吉市延安路社區青年中心
新疆兵團 石河子市向陽街道青年中心
附件2:
全國農(nong) 村青年中心先進縣(市)創建單位名單
北京市 通州區 密雲(yun) 縣
天津市 大港區
河北省 平山縣 鹿泉市 清河縣 青 縣 蠡 縣 寬城滿族自治縣 宣化縣 康保縣 秦皇島市海港區 邯鄲市峰峰礦區
山西省 太原市小店區 靈丘縣 平定縣 壺關(guan) 縣 澤州縣 朔州市朔城區 陵川縣 忻州市忻府區 祁 縣 臨(lin) 縣 浮山縣 平陸縣
內(nei) 蒙古自治區 烏(wu) 拉特前旗 錫林浩特市 赤峰市鬆山區 開魯縣 鄂爾多斯市東(dong) 勝區
遼寧省 遼中縣 沈陽市新城子區 莊河市 瓦房店市 黑山縣 大石橋市 鞍山市千山區 撫順縣 本溪縣 盤山縣 丹東(dong) 市振安區 彰武縣 遼陽縣 鐵嶺市清河區 朝陽縣 綏中縣
吉林省 榆樹市 東(dong) 豐(feng) 縣 公主嶺市 柳河縣 蛟河市 紅源縣 敦化市 白城市洮北區
黑龍江省 五常市 克山縣 雙城市 海林市
上海市 青浦區 金山區
江蘇省 常熟市 張家港市 南京市六合區 海門市 豐(feng) 縣
浙江省 富陽市 平陽縣 台州市路橋區 溫嶺市 玉環縣 東(dong) 陽市
安徽省 肥西縣 當塗縣 固鎮縣 潁上縣 廬江縣 銅陵縣 明光市 淮南市田家庵區
福建省 武夷山市 三明市三元區 龍海市 晉江市 鯉城市 福安市 龍岩市新羅區 福州市晉安區
江西省 進賢縣 贛州市章貢區 九江市廬山區 貴溪市 宜春市袁州區 井岡(gang) 山市 樂(le) 平市 萍鄉(xiang) 市安源區 上饒縣 玉山縣 南豐(feng) 縣 新餘(yu) 市渝水區
山東(dong) 省 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膠南市 青島市嶗山區 德州市德城區 文登市 齊河縣 武城縣 淄博市張店區 煙台市牟平區 博興(xing) 縣 廣饒縣 肥城市 新泰市
河南省 鞏義(yi) 市 偃師市 新鄉(xiang) 縣 林州市 孟州市 許昌縣 臨(lin) 穎縣 浚 縣 義(yi) 馬市 方城縣
湖北省 應城市 浠水縣 宜昌市夷陵區 利川市 南漳縣
湖南省 長沙縣 望城縣 瀏陽市 寧鄉(xiang) 縣 湘潭縣 益陽市赫山區 祁東(dong) 縣 祁陽縣 郴州市北湖區 鳳凰縣 婁底市婁星區 臨(lin) 澧縣 嶽陽縣
廣東(dong) 省 東(dong) 莞市 廣東(dong) 市白雲(yun) 區 樂(le) 昌市 遂溪縣 四會(hui) 市 揭東(dong) 縣 佛山市高明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賓陽縣 武鳴縣 柳江縣 鹿寨縣 龍州縣 大新縣 上思縣 北流市 玉林市福綿區 富川縣 宜州市 貴港市港北區 北海市鐵山港區 來賓市興(xing) 賓區 靈山縣 岑溪縣 恭城縣
海南省 澄邁縣
重慶市 九龍坡區 渝北區
四川省 雙流縣 金堂縣 中江縣 瀘州市納溪區 峨眉山市 宜賓縣 廣安市廣安區 名山縣 洪雅縣 簡陽市
貴州省 都勻市 餘(yu) 慶縣 貴陽市白雲(yun) 區 納雍縣 凱裏市
雲(yun) 南省 呈貢縣 江川縣 澄江縣 馬龍縣
西藏自治區 堆龍德慶縣 曲水縣 乃東(dong) 縣 江孜縣 工布江達縣 班戈縣 類烏(wu) 齊縣 革吉縣
陝西省 西安市長安區 寶雞市陳倉(cang) 區 鹹陽市渭城區 佳 縣 宜君縣 銅川市印台區 華陰縣 吳旗縣 城固縣 楊淩示範區楊淩區
甘肅省 榆中縣 金昌市涼州區 渭原縣 高台縣 玉門市 靖遠縣 徽 縣 永昌縣 靜寧縣 鎮原縣 武都市北道區
青海省 格爾木市 湟中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吳忠市利通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霍城縣 巴楚縣 米泉市 瑪納斯縣 和靜縣 庫車縣 烏(wu) 魯木齊縣 農(nong) 一師阿拉爾市農(nong) 三師圖木舒克市 農(nong) 六師五家渠市 農(nong) 十師北屯 農(nong) 八師石河子市
(2004年6月21日印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