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委,解放軍(jun) 總政治部組織部,全國鐵道團委,全國民航團委,中直機關(guan) 團工委,中央國家機關(guan) 團工委,中央金融團工委,中央企業(ye) 團工委:
為(wei) 掌握我國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問題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青少年遭受網絡傷(shang) 害的原因,準確把握其中存在的規律性和本質性問題,為(wei) 預防青少年遭受網絡傷(shang) 害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團中央權益部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開展了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課題研究。現將調研報告印發,請結合工作實際參考使用。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辦公廳
2009年12月8日
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課題調研報告
前言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話語體(ti) 係。對於(yu) 青少年而言,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和網絡違法犯罪日益增多,青少年的生存與(yu) 發展麵臨(lin) 著現實或潛在的危險。為(wei) 此,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yu)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啟動了“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問題研究”項目。
本課題的調研對象為(wei) 25周歲以下的青少年,主要采用文獻研究、網絡問卷、個(ge) 案訪談和實地觀察的研究方法。在課題前期階段,主要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通過檢索文獻收集整合相關(guan) 資料,梳理不同的觀點,逐步形成研究思路。在實地調研中,課題組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長沙五個(ge) 城市開展調研工作。為(wei) 了解青少年的網絡使用情況,課題組與(yu) 搜狐網站合作,對網民進行網絡調查。個(ge) 案訪談是本次調研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訪談人員包括:網絡違法犯罪青少年、公檢法等部門負責人、遊戲開發商等。實地觀察也是本次調研的一個(ge) 重要方法,一些調研員親(qin) 自到網吧觀察青少年的上網行為(wei) ,在網絡上與(yu) 青少年聊天,並對一些青少年進行家訪,獲得第一手寶貴的資料。
一、總體(ti) 狀況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年7月)”統計,截至2008年6月,中國網民數已達到2.53億(yi) 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100萬(wan) ,同比增長56.2%。在2008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淨增量為(wei) 4300萬(wan) 人,其中18-24歲的網民和18歲以下的網民增長較快。網民的主體(ti) 仍然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群體(ti) ,這一網民群體(ti) 占到中國網民的68.6%。網民在網吧上網的比例為(wei) 39.2%,並以年輕人居多,24歲及以下的網民占到網吧網民的70.7%。青少年網民占整個(ge) 網民群體(ti) 的絕大多數,不到18歲的占19.6%,18-24歲的占30.3%,25-30歲的占18.7%,31-35歲的占11.0%,35歲以上的占20.4%。可見,網民中一半左右為(wei) 25歲以下的青少年。
網絡遊戲在中國網絡應用中排名第七位,2008年6月的網民使用率為(wei) 58.3%,用戶規模達到1.47億(yi) 人。青少年是網絡遊戲的主要使用者,尤其偏好角色扮演類的遊戲,玩此類遊戲的比例為(wei) 53.0%,每周平均玩遊戲時間是11.9個(ge) 小時,遊戲時長標準差達到14.3個(ge) 小時/周。這些玩家中,以每周玩樂(le) 時間在1-10個(ge) 小時之間的網民比例最高。
本次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網時長為(wei) 5.3小時,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wei) 37.1小時,其中每天上網時長為(wei) 8小時及以上的占37.0%。而全國的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wei) 16.2小時。青少年網民的平均上網時長約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在對自己上網狀況的表述中,42.3%“隨意上網”,21.9%“對網絡有依賴”,20.1%“上網時間比預期的長”,僅(jin) 有15.7%的青少年表示是“有計劃性的上網”。有55.3%的青少年對“如果你有一段時間(比如3天)不上網,會(hui) 覺得難受麽(me) ?”這一問題給予了肯定回答。55.2%有過“因上網導致的不適的身體(ti) 反應”。
有相當比例的青少年遭遇過以下事件:62.3%遇到過QQ號碼被盜、虛擬財產(chan) 被盜、個(ge) 人信息被侵犯的情況;48.3%接觸過黃色網站;43.4%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教唆、引誘等內(nei) 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14.5%因為(wei) 相信了網上的虛假信息造成了財物或身心的傷(shang) 害。
二、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的主要類型
(一)身體(ti) 傷(shang) 害。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身體(ti) 傷(shang) 害是指青少年因使用網絡不當或者過度使用網絡等原因損害其健康權或者生命權,其內(nei) 容包括兩(liang) 類:一類是指他人對青少年實施的傷(shang) 害,主要是指青少年在上網的過程中,由於(yu) 天真無知,盲目信任來自於(yu) 互聯網的不良信息或誘導信息,而被網絡上的犯罪分子利用、欺騙或者襲擊,由此引發的身體(ti) 傷(shang) 害,如與(yu) 陌生網友見麵,遭受到強奸、搶劫等犯罪行為(wei) 的侵害。另一類是指青少年在上網的過程中,由於(yu) 長時間使用電腦造成的生理傷(shang) 害,如視力下降、大腦發育受損、激素水平失衡、免疫能力降低、緊張性頭疼、焦慮、頸椎病、幹眼病等。
(二)心理傷(shang) 害。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傷(shang) 害具有較大的隱蔽性,很難在短時間內(nei) 覺察到,一旦發現,通常已達到較為(wei) 嚴(yan) 重的後果。最為(wei) 典型的心理傷(shang) 害是網絡成癮。青少年由於(yu) 長期進行網絡衝(chong) 浪、玩網絡遊戲形成網絡依賴,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如果一段時間不上網就會(hui) 明顯地煩躁不安;上網頻率與(yu) 上網時間都遠遠超出計劃;網絡成為(wei) 其主要的生活、交往方式,已經嚴(yan) 重影響到其社交或家庭生活,有的甚至出現心理危機導致自殺。另外,侵犯青少年的隱私權、財產(chan) 權等網絡侵權行為(wei) ,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害都對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心理傷(shang) 害。
(三)發展傷(shang) 害。互聯網的虛擬性特征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格化傾(qing) 向,現實與(yu) 虛擬的反差導致了許多青少年為(wei) 逃避現實生活沉迷於(yu) 虛擬世界,而導致社會(hui) 化“不足”。這種不足妨礙了青少年正常社會(hui) 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使他們(men) 不願與(yu) 現實中的人進行溝通,人與(yu) 人之間的交往更加困難。他們(men) 的學業(ye) 、工作、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嚴(yan) 重影響:擱置學業(ye) 、對前途失去方向,停工待業(ye) 、對未來失去希望,與(yu) 家人鬧矛盾、家人對其失望。以上種種,都對青少年的人生發展帶來損害。
(四)行為(wei) 失範。人們(men) 在上網時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快樂(le) 原則”支配著個(ge) 體(ti) 行為(wei) ,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情感在網絡上得到宣泄。本次調查顯示,69.4%的人認為(wei) 上網或玩網絡遊戲是一種給生活減壓或發泄情感的方式。在網絡中青少年的獵奇和挑戰自我的心理膨脹,導致價(jia) 值觀念模糊,網絡行為(wei) 自我約束力降低,往往會(hui) 導致網絡行為(wei) 偏離或者違反社會(hui) 規範。網絡行為(wei) 失範包括一般行為(wei) 失範和違法犯罪。一般行為(wei) 失範表現為(wei) 在網絡上瀏覽不良信息、網絡謾罵、在網絡上搞惡作劇等內(nei) 容;網絡違法犯罪表現為(wei) 黑客行為(wei) 、惡意攻擊、網絡欺詐等內(nei) 容。
三、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的現狀和特征
(一)青少年合法權益受侵害的現狀和特征。對青少年而言,最直接的網絡傷(shang) 害是對他們(men) 身體(ti) 健康的傷(shang) 害。在調研中,一位家長說,她的孩子迷上網絡後,整個(ge) 人都徹底變樣了,不好好吃飯和休息,基本不參加文體(ti) 活動,身體(ti) 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生活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體(ti) 重嚴(yan) 重下降,學習(xi) 成績因此一路下滑。
網絡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傷(shang) 害更是嚴(yan) 重威脅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有些青少年由於(yu) 長期沉迷網絡而自傷(shang) 、自殘。2004年,天津一位品學兼優(you) 的初中生張某因為(wei) 長期沉迷網絡遊戲產(chan) 生嚴(yan) 重心理內(nei) 疚而無法自拔,最後跳樓自殺身亡。
青少年的人身權利被侵犯在網絡傷(shang) 害中比較常見,也容易引起社會(hui) 的關(guan) 注。在調查中,一位青少年因為(wei) 玩遊戲與(yu) 網友發生爭(zheng) 執,見麵後暴打網友而致其重傷(shang) ,犯故意傷(shang) 害罪而獲刑。本次調查也顯示,有44.9%的人對所得的網絡分數和網絡頭銜很在意,並有31.7%的人因為(wei) 玩網絡遊戲和別人發生過爭(zheng) 執。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因網絡流行的“人肉搜索”而引起的對青少年隱私權的侵犯事件屢見報端,給青少年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一些青少年在上網過程中,遭到他人不實言論、造謠、辱罵、惡搞等傷(shang) 害,名譽權和人格尊嚴(yan) 受到侵犯。
此外,還有48.3%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4%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教唆、引誘等內(nei) 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14.5%的因為(wei) 相信了網上的虛假信息造成了財物或身心的傷(shang) 害。
(二)青少年網癮的現狀和特征。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hui) 《2007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目前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9.7%,男性青少年網民上網成癮比例(13.3%)約比女性青少年網民上網成癮比例(6.1%)高出7.2個(ge) 百分點。18-23歲的青少年網癮比例較高,達到11.4%。網癮青少年中失業(ye) 或無固定職業(ye) 者(16.5%)的網癮比例最高,另外,研究生(13.9%)和本專(zhuan) 科學生(10.9%)等高學曆網民當中的網癮比例也高出總體(ti) 水平。
網癮青少年主要的上網目的是聊天或交友,比例將近50.0%;以玩網絡遊戲等娛樂(le) 性目的為(wei) 主的人數比例超過40.0%。網癮青少年與(yu) 非網癮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區別較大,網癮青少年在各種人際關(guan) 係中均存在著較大的不融洽情況。本次調查顯示,在“師生關(guan) 係”(22.3%)、“家庭關(guan) 係”(21.6%)、“同學關(guan) 係”(21.4%)中不融洽的比例均超過20%。
(三)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的現狀和特征。目前,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成為(wei) 嚴(yan) 重的社會(hui) 問題。根據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破獲網絡犯罪案件3700餘(yu) 起,25歲以下青少年涉案的為(wei) 1400餘(yu) 起,占總數的37.1%;未成年人涉案的達200餘(yu) 起,占5.7%。
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行為(wei)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建立網站或網頁,傳(chuan) 播色情、暴力、恐怖等網絡違法信息。
2.利用網絡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通過網絡搜索探知他人的隱私信息,並予以公開,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在網絡上發表不實的言論,辱罵他人,進行網絡謾罵,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3.非法破壞或者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係統,利用黑客手段或者製造網絡病毒的技術方式,破壞國家或地區的網絡信息係統,給國家和社會(hui) 帶來嚴(yan) 重的危害。
4.利用網絡或基於(yu) 網絡的誘因實施盜竊、詐騙、故意傷(shang) 害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
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主要特征表現為(wei) :
1.網絡違法犯罪的主體(ti) 是閑散青少年,團夥(huo) 性共同違法犯罪占較大比例。大多數網絡違法犯罪人具有網絡方麵知識,行為(wei) 人多是在網吧中認識,結成團夥(huo) ,實施違法犯罪行為(wei) 。
2.違法犯罪的空間具有虛擬性,行為(wei) 方式具有隱蔽性。行為(wei) 人利用虛擬的身份侵入數據庫,實施網絡違法犯罪行為(wei) ,沒有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犯罪現場,犯罪證據很難被調查和收集。
3.違法犯罪的動機是出於(yu) 貪財、好奇心和表現欲。一部分青少年實施網絡違法犯罪是基於(yu) 非法占有的目的,在貪財心理的驅使下實施侵財型的違法犯罪行為(wei) 。另一部分青少年實施網絡違法犯罪是出於(yu) 好奇心和表現欲,通過實施網絡違法犯罪行為(wei) 顯示自己高超的計算機技術。
4.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和沉迷網絡是主要原因。有些青少年在網吧或通過網上聊天的方式結交不良朋友,實施違法犯罪行為(wei) ;有些青少年由於(yu) 長期沉迷網絡,又沒有經濟來源,為(wei) 解決(jue) 上網費用而去實施盜竊、詐騙、搶劫等財產(chan) 性犯罪;有些青少年由於(yu) 長期沉迷網絡,性格偏執,在網絡聊天或網絡遊戲中發生爭(zheng) 執,為(wei) 報複實施違法犯罪行為(wei) 。
四、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的原因
(一)網絡立法不完善,網絡信息、網絡遊戲等方麵的管理製度不健全。我國網絡立法滯後性和不完善性是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的重要原因。針對網絡信息內(nei) 容和網絡行為(wei) 等方麵的管理,我國製定和頒布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如1994年頒布了《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保護條例》,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頒布了《關(guan) 於(yu) 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jue) 定》,2001年信息產(chan) 業(ye) 部、公安部、文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e) 場所管理辦法》,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e) 場所管理條例》。這些法律法規對於(yu) 網絡管理和網絡的健康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網絡是一個(ge) 新興(xing) 並且發展較快的事物,我國的網絡立法具有滯後性和不完善性。首先,我國關(guan) 於(yu) 網絡管理方麵的立法不完善。關(guan) 於(yu) 網絡不良信息的傳(chuan) 播、網絡遊戲等級的規製、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e) 場所的監管等方麵的法律不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其次,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打擊力度不夠,我國刑法規定的網絡犯罪的罪名較少,難以完全涵括現實中發生的網絡犯罪行為(wei) 類型。再次,我國關(guan) 於(yu) 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的法律規定不完善。目前,我國還沒有關(guan) 於(yu) 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的專(zhuan) 門法律,相關(guan) 的規定散見於(yu) 《未成年人保護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e) 場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並且內(nei) 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
(二)網絡監管欠缺,社區文化建設不足,網絡道德缺失。網絡服務經營場所的監管不到位,黑網吧泛濫。由於(yu) 網絡文化市場的發展政策,網吧逐步走向連鎖化經營模式,網吧的審批程序更加嚴(yan) 格、準入門檻更高,一些規模小、實力弱、不符合條件的網吧無法進入合法經營渠道,而違法經營者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鋌而走險,開黑網吧進行非法盈利。黑網吧的特點表現為(wei) 小型、簡易、分散、隱蔽。城區黑網吧為(wei) 能在城區潛伏下來,經營地點正由沿街門店向居民樓、偏僻小巷、郊區、城鄉(xiang) 結合部轉移。農(nong) 村黑網吧正在向鄉(xiang) 鎮、村莊分散蔓延,大多在鄉(xiang) 鎮或農(nong) 村居民的家裏,采取家庭式、作坊式經營模式,而且收費低廉,提供簡單的食宿。黑網吧的經營對象大都以未成年人為(wei) 主,由於(yu) 缺乏有效監管,非法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經營非法網絡遊戲、超時經營的現象比較嚴(yan) 重,有些甚至以瀏覽色情、暴力、迷信等非法網站誘惑未成年人,給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危害。
社區文化建設不足。青少年在學習(xi) 、工作之餘(yu) 的活動多集中在社區,但社區資源的匱乏遠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閑暇生活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青少年去尋找新的娛樂(le) 空間。首先,社區文化活動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主要體(ti) 現在部門分割、條塊分割文化資源的現象突出。地方和轄區內(nei) 的部隊、企業(ye) 、學校都擁有一定的文化站、室、場、院,但在現行的體(ti) 製下都自成體(ti) 係,缺乏共享共建意識,甚至重複建設,造成社區文化資源的浪費。其次,社區現有的文化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區文化的硬件建設未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再次,社區文化活動的覆蓋麵還不夠廣泛,居民群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的參與(yu) 度還不高。
網絡道德缺失。網絡生活中基本道德規範的缺失與(yu) 不健全,導致社會(hui) 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個(ge) 體(ti) 的道德行為(wei) 有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控狀況,並由此產(chan) 生整個(ge) 網絡社會(hui) 行為(wei) 層麵的混亂(luan) 和失序。首先,網絡運行的“數字化”、“虛擬化”特點使網民的行為(wei) 更自由,難以控製。其次,網絡中存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和價(jia) 值理念,人們(men) 受雙重或多重價(jia) 值標準的影響,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道德理想,因此造成社會(hui) 輿論監督的混亂(luan) 和道德良知的淡化,使社會(hui) 道德控製係統無法發揮其功能,給網絡帶來許多是非模糊的道德問題。再次,經濟利益的不良驅動為(wei) 網絡道德缺失現象設置了平台。種種網絡道德問題,特別是網絡不道德行為(wei) 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經濟根源。由於(yu) 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和商業(ye) 利潤驅使,使一些人藐視道德和法律而在網絡的“自由時空”中任意妄為(wei) 。
(三)部分學校重智輕德,忽略青少年媒介素養(yang) 教育。片麵強調學習(xi) 成績,導致部分青少年脫離學校的教育和管理。一段時間以來,由於(yu) 應試教育傾(qing) 向的存在,部分學校片麵強調升學率和學科考試成績,使某些學習(xi) 成績較差的青少年“遊離”於(yu) 學校的教育和管理之外,處於(yu) 部分失學或完全失學狀態,成為(wei) 閑散青少年,在家中或去網吧上網成為(wei) 他們(men) 經常性的活動,從(cong) 而使他們(men) 既易成為(wei) 網絡傷(shang) 害的被害者,也易成為(wei) 網絡不良行為(wei) 或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實施者。本次訪談的網絡成癮和因網絡而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在學校期間學習(xi) 較差,難以適應學校生活的比例較高。
“重智輕德”導致部分青少年思想“免疫力”不強。由於(yu) 應試教育傾(qing) 向的存在,部分學校德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重智輕德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個(ge) 人修養(yang) ,導致一些青少年在麵對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思想時“免疫力”較差。
信息素養(yang) 教育的缺失,導致青少年媒介素養(yang) 不高。目前我國中小學普遍開設了電腦課或網絡課,但是有些學校往往隻注重電腦和網絡操作技術方麵的教育,而不重視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yang) 教育。在幫助他們(men) 養(yang) 成文明上網習(xi) 慣,增強科學使用網絡、甄別信息的素質和能力方麵投入不足。
忽視學生課外活動和閑暇生活的指導。由於(yu) 部分學校缺乏對學生課外活動和閑暇生活的引導,導致一些學生在課外和閑暇時間缺少參與(yu) 健康有益文體(ti) 活動的機會(hui) 和條件,“網絡”則“乘虛而入”。
(四)家庭結構不健全,教養(yang) 方式不當。家庭結構不健全,情感依戀缺失,產(chan) 生情感轉移。在訪談中發現,網絡成癮的孩子中生長於(yu) 不健全家庭中的比例較高。由於(yu) 家庭成員中的一方或雙方缺失,或者父母離異、情感出現危機,他們(men) 在家中往往得不到足夠的理解和關(guan) 愛,缺乏情感依戀,容易產(chan) 生孤獨偏僻的性格和情感轉移,而網絡為(wei) 其提供了一個(ge) “溫暖的家”,在這裏他們(men) 可以“談情說愛”、尋覓“人生知己”、隨意“傾(qing) 訴衷腸”,網絡成為(wei) 他們(men) 的“情感依戀對象”,增加了青少年網絡被害的機會(hui) 。
教養(yang) 方式不當,導致青少年行為(wei) 失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7月發布的數據,我國網絡用戶67.9%的上網地點是在家庭,家庭已成為(wei) 網絡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本次訪談的個(ge) 案中,因父母教養(yang) 方式不當而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的比例也較高。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疏導失控。疏導失控的家庭主要包括“控製型”家庭和“放任型”家庭。“控製型”家庭中的父母往往隻看重孩子的學習(xi) 成績,其他與(yu) 學習(xi) 無關(guan) 的事情一律禁止,對孩子要求過於(yu) 嚴(yan) 厲。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常常賭氣偏執地“投身”於(yu) 網絡世界之中。“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長期奔波在外,子女留守在家,作為(wei) 監護人起不到督導和教育的作用,他們(men) 往往對孩子放任不管、任其沉淪。二是教育方式不當。這類家庭主要包括“暴力型”家庭和“溺愛型”家庭兩(liang) 種。簡單的粗暴打罵和過度的放任溺愛是這兩(liang) 類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父母要麽(me) 過於(yu) 重視子女的物質生活條件,疏於(yu) 情感交流;要麽(me) 以打罵方式強製子女服從(cong) ,不能理解與(yu) 寬容孩子,這無疑也會(hui) 增加孩子網絡被害的幾率。
(五)青少年的自身特征使他們(men) 更易成為(wei) 網絡傷(shang) 害的對象。青少年網民和易被害人群總體(ti) 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據犯罪人口統計分析顯示,易被害群體(ti) 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總體(ti) 上呈現如下分布特征:男性被害率一般要比女性高;青少年和中年人被害率高,而幼年人和老年人的被害率最低;初中文化水平的成員被害的比例較高。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男性比例高於(yu) 女性(男性比例為(wei) 57.2%,女性比例為(wei) 42.8%)。在年齡分布上,網民群體(ti) 仍以青年為(wei) 主,總體(ti) 網民中的31.8%都屬於(yu) 18-24歲的青年。在文化程度上,總體(ti) 上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為(wei) 主,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21.1%,高中文化程度占36.0%。因此,青少年網民與(yu) 易被害群體(ti) 在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上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屬於(yu) 易被傷(shang) 害群體(ti) 。
青少年網民易被引入被害境遇。網絡具有開放性、虛擬性的特征,這些特征容易對青少年的心理、行為(wei) 產(chan) 生負麵影響。同時,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對未知事物充滿興(xing) 趣,但由於(yu) 其身心發育還不健全,分析、判斷和抵製能力弱,更容易被引入被害境遇,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網絡遊戲等方麵的傷(shang) 害。據2006年9月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全國最大的色情網站——“情色六月天”案中,庭上受審的“情色六月天”網站的創辦者、管理者是青年,在網上瀏覽色情影視、信息的主要是青少年。在注冊(ce) 會(hui) 員中,有60餘(yu) 萬(wan) 會(hui) 員是青少年。由於(yu) 缺乏鑒別和抵製能力,青少年成為(wei) 網絡色情的最大受害者。因此,網絡,尤其是網絡遊戲為(wei) 青少年提供了追求刺激的虛擬平台,青少年更易於(yu) 沉迷網絡,受到傷(shang) 害。
青少年人格容易被扭曲或異化,欲望易於(yu) 擴張。虛擬世界裏“獲得成功”的機會(hui) 遠遠高於(yu) 現實生活,個(ge) 人可以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和廣泛的人格認可。如在多人聯網進行的網絡遊戲中,在現實中人們(men) 沒有機會(hui) 盡情地攻擊他人,而製作精良的網絡遊戲使人仿佛置身真正的戰場。這種角色遊戲在滿足人們(men) 宣泄需要的同時,也會(hui) 造成人們(men) 心理的病態和人格的扭曲、異化,使青少年在現實中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本次調查中,一位警官介紹:“一個(ge) 在網絡中打打殺殺、盡情攻擊的孩子,也會(hui) 在現實中采取暴力形式解決(jue) 衝(chong) 突”。現實社會(hui) 中,人們(men) 的欲求會(hui) 受到道德、法律等社會(hui) 規範的約束,但在網絡中卻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匿名交際、匿名發布消息等網絡行為(wei) ,削弱了信息發布者的道德責任感和自律意識,易於(yu) 誘發部分青少年的破壞欲望。比如,社會(hui) 危害性特別嚴(yan) 重的“熊貓燒香”事件,就是一位青少年為(wei) 滿足自己破壞電腦程序的心理欲求而實施製造病毒的行為(wei) 。
五、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的預防和對策
(一)完善網絡法律體(ti) 係,加強青少年權益保護。針對網絡立法的薄弱環節,建議健全網絡管理方麵的法律法規,禁止網絡不良信息的傳(chuan) 播,實行遊戲分級管理製度;製定關(guan) 於(yu) 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的專(zhuan) 門法律,根據聯合國《兒(er) 童權利公約》,保護未成年人的媒介接近權、有益信息知曉權和媒介參與(yu) 權,保護青少年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合法權益;實現與(yu) 網絡國際立法的協調性,簽署多邊或者雙邊協議,加強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的國家性或區域性合作。
(二)加強網絡監管和網絡技術安全監控,淨化網絡空間。對青少年網絡傷(shang) 害的預防需要重點從(cong) 法律製度和網絡技術兩(liang) 個(ge) 方麵著手。在製定完善的法律製度基礎上,通過網絡信息過濾軟件、遊戲或信息分級製度等網絡技術的使用,堵截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保護青少年免於(yu) 網絡不良信息、網絡遊戲等的傷(shang) 害。建議政府支持、資助和獎勵建立綠色網吧,開發防網絡沉迷係統,加大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懲罰力度,淨化網絡空間。同時,還要加強對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e) 場所的監管,取締黑網吧。
(三)建立專(zhuan) 門的青少年服務網站,為(wei) 青少年綠色上網提供保障。建議建立專(zhuan) 門的青少年網絡服務網站,開發適合青少年教育的軟件,淨化網絡環境和整合網絡信息資源,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還要調動全社會(hui) 的力量進行監督和舉(ju) 報,最大程度上規範網吧的經營,將其對青少年的傷(shang) 害限製在最小範圍。還要大力提高網絡從(cong) 業(ye) 人員的素質,形成網絡從(cong) 業(ye) 人員職業(ye) 道德,構建和規範網絡倫(lun) 理。隻有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形成合力,青少年綠色上網才能得到保證,才能確保網絡時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四)加強媒介素養(yang) 教育和休閑指導,豐(feng) 富青少年的課外活動和閑暇生活。建議學校開設媒介素養(yang) 課或信息素養(yang) 課,在對青少年進行網絡知識和網絡技術等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同時,更要培養(yang) 他們(men) 的信息素養(yang) ,使他們(men) 熟悉網絡等現代媒介,學會(hui) 選擇和甄別信息,增強自製能力和鑒別能力。同時,還要對學生加強休閑指導,並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文體(ti) 活動,發展學生健康的業(ye) 餘(yu) 愛好和興(xing) 趣,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合作、互相關(guan) 心和幫助,建立真摯的友誼,塑造良好的人格。
(五)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長素質,使其有效履行家庭保護和監管義(yi) 務。隨著我國社會(hui) 結構的變化,現代的家庭趨於(yu) 小型化,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對家庭的依賴性比以前更為(wei) 明顯。網絡技術的出現豐(feng) 富了現代家庭中的學習(xi) 和生活,同時也對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長要正確地引導孩子的網絡行為(wei)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網絡,防止他們(men) 不當使用網絡或登陸色情網站,避免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誘惑,增加上網安全性。
(六)加強網絡道德和網絡自護教育,培養(yang) 良好的上網習(xi) 慣。建議建立以學校為(wei) 主體(ti) 、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的青少年網絡教育體(ti) 係,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主體(ti) 作用,將青少年網絡教育作為(wei) 媒介素養(yang) 課程的重要內(nei) 容,向青少年傳(chuan) 授網絡自我保護和網絡道德方麵的知識。鼓勵和支持公益網站等社會(hui) 平台宣傳(chuan) 網絡道德方麵的知識,使青少年養(yang) 成良好的上網習(xi) 慣,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
(2009年12月9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