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江油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組織創造“政府——NGO——企業(ye) ” 誌願服務社會(hui) 化合作新模式
信息點評:
麵對四川震區災後重建工作,除了捐款捐物、修建房屋之外,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組織能夠做點什麽(me)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江油市委提出了“政府——NGO——企業(ye) ”合作平台的設想,北京富平學校和拜耳中國公司積極響應,經過三方多次考察、協商,共同創造出通過誌願服務支援震區災後重建工作的新模式,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普遍歡迎。這個(ge) 模式還告訴我們(men) :一個(ge) 好的想法,隻有通過創新的運作思路、科學的管理方法、現代化的傳(chuan) 播理念,才能變為(wei) 社會(hui) 各方積極參與(yu) 的行動。
2009年2月16日《求是》雜誌(2009年第4期),以《江油的笑臉牆》為(wei) 題;2009年3月23日《新民周刊》雜誌(2009年第11期),以《NGO曲線破圍》為(wei) 題,報道了江油團市委發起的綿陽市江油拜耳誌願者工作站誌願服務情況,對服務站建立以來開展的誌願服務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引起了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拜耳誌願者辦公室(江油)項目是基層團組織整合社會(hui) 資源拓展災後重建誌願服務工作的一個(ge) 新途徑,也是參與(yu) 災後重建中,由基層團組織發起的服務時間最長,誌願者人數最多,組織嚴(yan) 密,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的誌願服務項目。
2008年8月,麵對震區災後重建工作,江油團市委委派團中央派駐江油的幹部曾鬆亭陪同拜耳中國社會(hui) 責任副總裁華威廉一行及相關(guan) 人員對江油進行了6次考察,三方進行多次交流後,決(jue) 定在江油市試點搭建“政府——NGO——企業(ye) ”合作平台。合作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在團組織的引導和協助下,NGO組織利用在不同領域中信息收集、項目開發等經驗,積極整合社會(hui) 資源,深入到社會(hui) 事業(ye) 建設中發揮作用。通過這種新的誌願服務工作模式,既能將誌願者服務需求和企業(ye) 發展需要結合,也能滿足NGO組織和企業(ye) 自身發展的需要,最終實現製度創新和製度建設;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通過誌願者組織,實現團組織在不容易觸及的社會(hui) 組織中的覆蓋;通過誌願者工作,實現團的工作在不容易觸及的社會(hui) 組織中的覆蓋。合作平台的搭建,促進誌願者工作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政府也通過團組織實現了對社會(hui) 資源更有效的管理和利用,達到多贏的良好局麵。
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拜耳中國已在江油設立拜耳誌願者辦公室,還把江油作為(wei) 公司員工社會(hui) 責任培訓基地,將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人力資源”投入到災區重建中去。目前,拜耳中國陸續派出204名員工在江油開展6個(ge) 月的誌願服務,他們(men) 在社區開展英語培訓、綠化、環保、公共衛生、社區探訪、疾病預防和農(nong) 作物知識講授等活動,積極地為(wei) 滿足地震災區非物質上的需求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拜耳誌願者還負責宣傳(chuan) 社區服務精神並鼓勵當地居民參與(yu) 社區建設,通過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參與(yu) 進來並建立誌願者辦公室這個(ge) 平台來為(wei) 地震災區重建提供中長期的支持,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ge) 可持續性的社區體(ti) 製來滿足當地人娛樂(le) 、社交等需求。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江油市委通過項目化、社會(hui) 化的運作模式,有效整合社會(hui) 資源開展災後重建誌願服務,探索災後重建誌願服務工作的拜耳誌願者辦公室(江油)新模式,得到四川團省委的指導和肯定,四川省委書(shu) 記劉奇葆同誌在社區視察工作時對江油團委在社區開展的校地接力服務模式和搭建“政府——NGO——企業(ye) ”合作平台的構想給予了肯定。中組部副部長沈躍躍,國務院副秘書(shu) 長尤權,綿陽市委書(shu) 記譚力,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彭德秋等領導視察社區時,也聽取了社區負責人對拜耳誌願者服務情況的介紹。
2008年12月,北京富平學校以“政府——NGO——企業(ye) ”合作平台為(wei) 主題,邀請50多家著名企業(ye) 在北京舉(ju) 行論壇,在會(hui) 上推廣此項目的成功運行經驗。該模式的成功運作,也增強了各大跨國公司開展相同模式誌願服務工作的願望。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綿陽市委員會(hui) 、北京富平學校聯合寶馬公司采取同樣的 “政府——NGO——企業(ye) ”的合作模式,將於(yu) 2009年4月在四川綿陽為(wei) 災區學校舉(ju) 辦愛心基金運動會(hui) 。2009年3月,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江油市委員會(hui) 、北京富平學校再度聯手,同樣的以“政府——NGO——企業(ye) ”的合作模式,為(wei) 江油市新春鄉(xiang) 重建籌集重建農(nong) 房善款100萬(wan) 元人民幣。在誌願服務江油模式的影響下,四川省江油市當地的企業(ye) 也紛紛加入到學習(xi) 拜耳經驗的隊伍中,希望學習(xi) 先進的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理念和方法,並開展企業(ye) 員工誌願者活動。為(wei) 了推動企業(ye) 間的交流與(yu) 學習(xi) ,以及中國本土企業(ye) 實踐社會(hui) 責任,拜耳(中國)有限公司與(yu) 北京富平學校在2009年2月27日舉(ju) 辦了“拜耳博愛計劃”江油誌願服務項目研討沙龍,掀起了學習(xi) 拜耳經驗的熱潮。
鏈接:
1.相比較捐款捐物,跨國公司企業(ye) 員工更願意從(cong) 事分享經驗與(yu) 時間的誌願服務。由國際青年成就組織簡稱JA(Junior Achievement)主辦的“JA誌願者日”是,JA中國舉(ju) 辦的一年一度的大規模企業(ye) 誌願者活動,旨在幫助大學生順利步入社會(hui) ,並在企業(ye) 中倡導“回饋社會(hui) 、幫助他人”的良好社會(hui) 風尚。每年都有來自微軟、通用電氣、摩托羅拉、強生等幾十家知名跨國企業(ye) ,與(yu) 6000多名大學生分享自己的就業(ye) 和職業(ye) 規劃經驗。JA於(yu) 1919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專(zhuan) 門從(cong) 事經濟和商業(ye) 教育的非營利組織。通過企業(ye) 讚助商和誌願者的努力,JA每年為(wei) 全世界100多個(ge) 國家的750多萬(wan) 學生開展商業(ye) 和經濟教育。JA中國於(yu) 1993年成立,自2001年開展項目以來,已累計有25萬(wan) 多名中國青少年受益於(yu) JA的課程。
2.微軟(中國)公司從(cong) 2006年開始,每年將向所有正式員工提供三天的帶薪“誌願者服務假”,旨在鼓勵他們(men) 參加一係列以跨越數字鴻溝為(wei) 主旨的社區誌願者活動。這些活動分為(wei) 兩(liang) 類,即由公司組織的誌願者活動和員工以個(ge) 人身份參加的誌願活動,其主要目的在於(yu) 培養(yang) 員工社會(hui) 責任感,促進弱勢群體(ti) 掌握信息技術技能,縮小數字鴻溝,幫助減少貧困,從(cong) 而推動構建和諧社會(hui) 。
微軟還推出全球性公益計劃-“潛力無限”是微軟員工誌願者行動涉及的項目之一。“潛力無限”旨在通過以社區為(wei) 基礎的技術學習(xi) 中心來為(wei) 處於(yu) 弱勢地位、無法充分接觸並學習(xi) 信息技術的青年和成年人等人群提供技能培訓,以改善其終身學習(xi) 機會(hui) ,借此為(wei) 個(ge) 人的生活帶來積極變化。在中國,微軟結合中國社區發展的需要,與(yu) 政府有關(guan) 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合作,已經在北京、陝西、福建、山西、廣東(dong) 、上海和重慶等地建立了八個(ge) 社區學習(xi) 中心,為(wei) 農(nong) 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等提供培訓,致力於(yu) 幫助縮小數字鴻溝,積極促進社會(hui) 的全麵、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各方聲音:
這批誌願者的援助活動不以籌集物資為(wei) 主,他們(men) 更多的是滿足災區人民非物質上的需求。物資可以救急、救危、救困,而知識、技能和良好的素質則可以讓災區人民自己創造美好的明天。——2009年2月16日《求是》雜誌
目前企業(ye) 的公益項目還是以捐助為(wei) 主,但是由於(yu) 企業(ye) 自身資源的限製,很難在以捐助為(wei) 主要衡量指標的企業(ye) 公益方麵脫穎而出,因此都在尋找創新的模式。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部門的人員普遍不足,對於(yu) 項目的執行和監督捉襟見肘。專(zhuan) 業(ye) 的NGO機構可以為(wei) 企業(ye) 公益項目提供資源網絡以及技術和人力方麵的支持。——北京富平學校項目官員王忠平博士
我希望強調的是,公司提供了這樣的平台,但正是這些人讓拜耳博愛計劃得以實現,我們(men) 的員工誌願者在其中意義(yi) 重大。這也是我將全心全意繼續支持拜耳博愛計劃的原因,我的員工誌願者讓我感到自豪。我怎麽(me) 表達我對他們(men) 的感激都不夠,我真心希望他們(men) 可以傳(chuan) 播這樣的精神,鼓勵其他人也成為(wei) 誌願者。——拜耳作物科學大中國區總經理 戴思成
我們(men) 在城市接受文化教育,相比起來,城市裏有很多東(dong) 西可以帶到農(nong) 村去與(yu) 他們(men) 分享,這不僅(jin) 包括物質的,還有很多精神層麵的。同樣,回到農(nong) 村,他們(men) 也給了我們(men) ,美好的事物,友善的心。” ——拜耳誌願者 張玉麒
孩子們(men) 挺喜歡他們(men) 的,他們(men) 到我們(men) 的板房區,已經融為(wei) 我們(men) 社區的一部分了,我們(men) 已經離不開他們(men) 了。之前他們(men) 都介紹過板房牆上的笑臉,我也不知道我的笑臉怎麽(me) 會(hui) 跑到那上麵去了,現在我的女兒(er) ,還有板房區的很多誌願者的笑臉都在上麵,他們(men) 那個(ge) 笑臉牆特別吸引人,給地震災區的人們(men) 一種心理安慰。——四川江油京江一社區居民 唐忠莉 |